聚文网

聚文网 > 实用文

初中物理说课稿

实用文 2014-08-22 04:56:47
相关推荐

初中物理说课稿

说课稿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以下是小编带来初中物理说课稿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初中物理说课稿

说课稿必须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对教材中的知识点进行切合实际的考虑。以下是小编带来初中物理说课稿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物理重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作用和地位

《重力》是(人教版)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的教学内容,“重力”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力,重力的知识对学习压力、支持力、浮力等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又是学习压强、功的基础。“重力”是“力学”中的基础,在力学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在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都必须先研究重力对物体的运动有无影响。本节课由“重力的大小”“重力的方向”“重心”“重力的由来”四部分内容构成,分别从力的概念和力的三要素两条线来认识重力。因此,《重力》在力学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

2、教材处理

在授课中本人认为把“重力的由来”由最后学习内容调整为首先进行学习再学习重力的概念比较符合知识的认知逻辑顺序。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学生对重力的现象比较熟悉,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农场孩子,纯朴上进,通过半年的物理学习,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但他们缺乏一定的探索问题的能力。

根据2011版物理课程标准对重力学习要求,学生的情况以及教学内容我确定本节的教学目标为: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重力是因万有引力而产生的。

2、了解重力的作用效果,会由质量计算重力大小。

3、认识重力的方向,理解“重心”的含义。

过程与方法:

1、了解牛顿关于“地球吸引月球”的理论思想,知道万有引力的存在。

2、通过实验探究“重力的大小与质量的关系”认识并掌握求重力的公式。

3、通过“重锤实验”“找重心实验”理解并感受重力的方向与作用点---重心。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实验认识“质量”与“重力”关系。

2、通过对重力产生的原因的探究,了解牛顿的贡献,激发学生向科学家学习的意识,树立探索太空奥秘的理想和信念。

根据教学目标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掌握重力的“三要素”;能进行重力大小的计算。

难点:重力的方向;重心的含义。 为更好完成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是: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

采用直观演示法、引导发现法、读书自学和讲解法等,多种方法配合使用,运用多媒体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加上教师讲解,将达到“教”与“学”的优化组合。体现了“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1、选择教具依据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物理课程目标,全面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教学用具及设备选取得当有利于使教学过程从抽象到形象。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重力和质量的关系。还能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达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目的。

为此,我选择以下的教具及设备:

2、教具:下落物体视频、多媒体课件、铁架台、弹簧测力计、重锤线、钩码、三角板、坐标纸、铅笔、细线、橡皮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采取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我设计以下教学过程: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教学

1、导学内容:

播放视频: 石往山下滚,水往低处流,雨从空中下落,月球围绕地球转,抛物下落。演示系绳橡皮圆周运动,撒手后运动情况。

问题:以上现象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什么是万有引力?谁发现万有引

力?什么是重力,用什么表示?物体只要在什么附近就会受到重力?

2、学生活动:

学生观看视频,引发思考;阅读教材,p9导读与p12重力由来,回答问题。

3、设计意图:

从生活情境中寻求规律,形成理论,树立探索太空的理想,激发向科学家学习意识,让学生自然进入课题。

(二)实验探究,寻求规律

1、导学内容:

托起不同的钩码,感受它对手的压力,提出问题,猜想质量与重力之间有何联系?分组实验,用测力计和钩码探究质量与重力之间遵循什么规律,总结结论。设计,填写表格。

以m为横轴,G为纵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描点绘图像,计算G/m,小结g=9.8N/kg.总结重力公式。

2、学生活动:

学生感受后回答,质量大的钩码对手的压力越大,说明重力越大。学生分组实验,利用测力计测量相应钩码重力,利用直尺铅笔描点、作图,分析规律;填入表格并计算比值,总结G = mg 。(一次函数类型)

3、设计意图:

通过实践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学生学会正确的探究规律、方法、步骤和基本操作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理论来源于实践,规律就在身边的认识,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分析归纳,理解应用

1、导学内容:

P11,先阅读后例题解析,分析小结整理过程;重力的方向;解决用什么工具确定竖直向下的方向?平面是否水平?我国与美国重力的方向是同向吗?有何规律?p12,重心,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物体重心在哪里?

2、学生活动:

学生即时解答例题,板书解析;学生阅读重力方向与重心部分内容,回答问题,学生小组讨论重力的方向应用及规律。学生寻找规则物体重心。

3、设计意图:

熟悉公式,规范解题步骤;理解力与重力关系,掌握重力三要素;提高学生阅读学习能力,体验物理来源于生活,从物理走向社会。

(四)课堂训练 巩固新知

1、下列分析哪些是正确的?

A.物体被抛出后总要落到地面,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B.篮球拍到地板上有弹起,是重力作用的结果

C.地球上各地的重力方向都是相同的,均指向地心

D.宇宙飞船离开地球很远后,可认为不受地球的重力了。

2、关于物体重心,下述正确的是?

A.物体上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都作用在物体的重心上

B.一个均匀铁环,它没有重心

C.篮球打足气后,它的重心也在球心处

D.向一个杯子中慢慢地加水,杯子和水的重心会越来越高。

3、某同学用弹簧秤称一盒牛奶,示数如图,则这盒牛奶

的质量有多大?(g=10N/kg)

4、某同学的“体重”(质量)为50kg,则他的重力是多少牛顿?当他乘坐飞船,离地球较远时,质量是多少千克?(地面附近g=10N/kg)

设计意图:检测从基础巩固、能力提高、发展思维三个层次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强化训练。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五)课堂小结 感悟新知

关于重力

(一)重力产生的原因——万有引力

(二)重力大小G=mg,g=10N/kg

(三)重力的方向和作用点:方向竖直向下,作用点是重心

设计意图:让学生谈收获,通过课堂小结使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点进行回顾、梳理,这样做既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一个知识点的整体印象及物理思想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情况,教师根据情况再进行小结。

(六)课下作业 巩固升华:

p14,动手动脑学物理 1----5.

设计意图:1-3题考查重力公式的应用,训练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注意公式、运算过程和结果的规范与准确。4、5题考查学生是否知道重力的方向总是竖

设计意图:简明扼要呈现本节课重点内容,便于学生系统掌握本节知识。

初中物理温度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三章第1节的内容《温度》。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本节的内容有温度的物理意义、温度计的原理、结构、摄氏温度的规定、温度的写法和读法、自然界的一些温度以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等。本节内容是本章知识结构的核心,本节的教学首先是围绕“温度”和“温度计”进行的,它不仅是本章的预备知识,而且更重要的是物态变化是围绕“温度是否变化”进行的。特别在后面的实验探究以及人们的生活、生产、气象测量中,温度计的使用也将是其中重要的角色。本节课是从物理学的角度使学生认识温度的有关知识。本节内容知识面宽,但难度不大。因此教学方法易灵活多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

2.学情分析

学生对温度这个词是非常熟悉的,但对它的含义的理解却不准确。通过教材的开篇的感受温水的感觉以及“想想做做”内容,指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对温度的感觉是靠不住的,引导学生关注温度的科学内涵,在此基础上,通过讨论交流自制温度计的过程,让学生领会温度计的测温原理,从而顺利进入温度计的教学过程。

3.教学目标(三维目标)

“有效的学习始于准确的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所以准确、易懂、可行、可测的目标能使学生明确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从而选择正确的学习方法进行有效学习。我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同时针对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教材,本着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

了解并记住一些生活环境中常见的温度值

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温度计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放在如何正确使用温度计以及正确读出温度计上的示数,因为平时学生很少接触温度计,有些东西还停留在感性认识上,所以,要把它转换为理性认识,我将主要用小实验的方法来突破这个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温度计的工作原理和结构

掌握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

温度计的特点及使用方法

5.教学准备

只有准备了充分的教具,才能保证教学以及演示实验的顺利进行,而且实验又是中学物理教学的基础。实验能为学生提供符合认识规律的环境,同时能激发学习的兴趣,还是发展学生能力和使学生获得科学方法的重要途径。因此我选择了以下教具:

教师:演示温度计、烧杯(2只,分别装热水、冷水)多媒体设备等

学生:实验用的温度计、烧杯(3只,分别盛热水、温水、冷水)、试管、滴管、烧杯(内盛红墨水)、带细长玻璃管的.橡皮塞、透明吸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教法:结合课标的要求,在各个环节中都要注意引导学生参与制作和体验,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培养对生活环境温度的感知能力,对摄氏温度的规定只作初步了解,重点锻炼学生的认读能力和温度计的规范使用。教学中体现新课程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探究作用。能做的一定要让学生亲自去做,让学生用自己的体验来说,不能用教师的一味说教代劳,采用教法:实验、观察、讨论、训练和讲解相结合,启发式综合教法。

学法: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能力、性格特点等,依据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学生在原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的自我构建,自我生成的过程。采用学法:小组讨论学习、动手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

三、说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以炙热的钢水和寒冷的雾凇两幅图片,引入温度的概念:是用来描述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以学生熟知的自然现象引入新课,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到生活当中。随后引导学生做课本第47页图3.1—1“想想做做”,通过学生自己动手感觉冷水,热水,温水的感觉,交流论证感觉有时并不可靠。

第二环节: 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自制温度计:初二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仍占有一定的地位,部分学生对温度计有一定的认识,但并不全面。因此,学生通过自制温度计,然后把自制温度计先放入热水中,再放入冷水中(最好使用冰水,这样使得效果很明显),让学生观察温度计中的液柱的变化情况。让学生了解温度计的构造及工作原理。

通过自制温度计演示,让学生体会温度计的测量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 第三环节: 内化提高,实际应用

1.以实验室常用的温度计为例(预先将温度计发放下去),观察温度计的基本构造(玻璃外壳,液体,玻璃泡,刻度)。温度计这一小节的内容学生完全有能力自己看懂,让学生自己阅读教材的内容。

2.通过看桌上的温度计,看书和观看播放的课件,学生互相总结温度计的基本构造、量程、分度值、摄氏温度的读法、如何规定零度和100摄氏度等知识。并通过老师提问,学生回答的形式加以深化。

3.介绍一些常见的温度。书上给学生准备了常见的一些温度计的资料,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4.分组实验测量冷水和热水的温度,教师巡回指导,注意引导学生先用手估

测一个温度,再实际用温度计测量一下,并比较估测的与实际测量的温度的不同。学生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体会使用温度计的正确方法(四个会:会认、会放、会读、会看)。老师相应地设计一些问题以补充知识点。在此环节,我首先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本了解在使用温度计前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掌握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的温度的方法。再配以多媒体,把常见的错误集中展现,让学生印象深刻。

第四环节:深化理解,延展新知

学生对体温计的使用应该不陌生。为了讲清楚温度计和体温计的区别,可以设计场景,让学生分别用体温计和常用温度计来测量人的体温。让学生自己发现温度计和体温计的不同,并从中分析出体温计的结构特点。

第五环节: 感悟收获,课堂小结

采取口头小结的方式总结这节课的内容,强调学生要掌握温度数值的读写及温度计的正确使用方法。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巩固升华

为了巩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加深学生对本节知识点的记忆,我设计了有针对性的练习题。通过练习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七环节: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第1节 温度

1.温度:物体的冷热程度

单位:摄氏度(℃)

2.摄氏温度?在一个大气压下,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0摄氏度 沸水的温度规定为100摄氏度

构造:

会认:量程、分度值、零刻度??3.温度计??会放: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在

液体中,不要接触容器的底或壁?使用方法?

会读:示数稳定,不能离开液体???会看:视线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工作原理:液体热胀冷缩符号t

?构造特点:缩口4.体温计? ?使用方法:使用前要用力往下甩

四、说教学反思

本节课使用了指导——探索式教学模式。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层层创设情境来不断引导学生学习,是教学模式从传统的重结论转变为重过程,教学目标从传统的传授知识转变为发展学生的观察实验、分析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师只

起创设情境、主持,激励和归纳总结的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我说课的内容到此结束,由于本人水平有限,上面过程肯定有许多缺点和漏洞,希望各位老师多批评,多指正,谢谢大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