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实用文

《自深深处》读后感

实用文 2009-10-02 18:40:06
相关推荐

《自深深处》读后感1

《自深深处》是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狱中情笺,也是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最为美妙的一部作品。1897年,王尔德在狱中断断续续给恋人写下这封长信,信中他时而哀怨,时而愤怒,时而娓娓叙情,反思了他与恋人的关系,也谈到了诸如艺术、人生、宗教的话题,于痛苦中窥见苦难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

信始,他说,

“我说时间会愈合每一处伤口,但在接下来的长久岁月里,我既不会给你写信,也不会与你见面。”

信末,他说,

“你是抱着向我学习生活之乐和艺术之愉的目的来到我身边的,或许冥冥之中,我是被上帝挑选来教给你一个更灿烂的秘密:痛苦的含义和蕴含在痛苦中的美丽。”

看这本书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受过情伤的人的碎碎念,被冤枉、被伤害,被拆毁,于是发出了自己的控诉,以为可以很绝情,最后还是有点想念他。其实他们之间的感情,旁人真的不能说太多,王尔德出狱后三年逝世,道德拉斯知道后精神失常直至死亡。王尔德其实爱着他,嘴硬却心软,所以心甘情愿受伤;道格拉斯也爱着他,虽然奢华无度多次利用。

昨天看完生活大爆炸系列了,第十二季,谢尔顿成长了,来自母亲般的暴风哭泣,他说:“如果不是你们值得的朋友我很抱歉,但我想让你们知道,以我的方式,爱着你们所有人”

老实说,“以我的方式”有点可怕啊,但是放在谢尔顿身上就觉得很温暖很欣慰了。

《自深深处》读后感2

《自深深处》二分之一部分以后,是深陷囹圄的王尔德,在经历了破产,失去对最爱孩子的抚养权、最爱的母亲去世这一系列变故后,对生命真谛之一—“受苦”的认知;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无意义的,而受苦是最不可能没有意义的。这个东西藏在我心性的深处,就像野地里的宝藏。它就是谦卑。……天下万物唯有它最奇怪。给别人不行,别人要给你也给不了。想获得它也不行,除非把自己已有的东西全部放弃。只有在失去了一切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拥有它。”

活着就要受苦,它无孔不入,它无常性,但作为个人,真正也是唯一能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人,王尔德很勇敢、清醒,“我必须使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对自己有益。”

“恶大莫过于肤浅。无论什么,领悟了就是。”

“抵违自己的经历就是遏制自己的发展。抵赖自己的经历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口吐谎言。这无异于排斥灵魂。因为就像我们的肉体什么都吸收,既吸收牧师或圣灵的显现净化过的东西,也吸收世俗不洁的东西,林林总总,都化为力气和速度,化为肌肉优美的动作,化为悦目的皮肤,化为头发、嘴唇、眼睛的线条与色泽。灵魂同样地,也有它摄取营养的功能,能把本来是下作的、残忍的、堕落的东西,化为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情怀。不止如此,灵魂还能在这些东西中找到最尊严的方式来伸张自己,也能经常通过本来意在亵渎、毁灭的东西来把自己最完美得彰显出来。”

不禁想起卢梭的《忏悔录》、《一个孤独者漫步的遐思》,这是西方名著的特色,凡自传性质的,都力求真实。不因为阴暗、丑陋就刻意掩饰,不仅不这样,反而真情流露、深刻反思。人无完人,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正史”,但也总有民间“野史”相映成趣,也正因这些“野史”存在,才使得人感觉那些人是活着的,而不是台上表演的戏子。21世纪的我们不需要完美无暇的偶像,却恰恰缺少勇敢、理性、批判、宽容的精神。我们从来活得不是自己,而总是被迫按照同一种模式在生活,“应该怎么样,所以你也要那样”,从不强调“对自己个体生命(灵魂)负责”。

也因如此,当我们因自己的过失,遭受精神或身体的苦痛时,常常萌生自卑,一错再错。社会总是缺乏包容的,一事定性,就更容易造成误导,让脆弱的当事人干脆“破罐子破摔”。而做了什么事情的人,会想尽办法遮掩,兴许滋生更多的恶。说句实话,让社会那些闲杂人等闭嘴很困难,现在不要说确实有的,就是没有的.,也能无中生有,美其名曰叫“八卦”。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你不让他八卦,他会和你拼命。还煞有介事得和你申辩,这是我作为公民的言论权。什么言论权,在我看来,大多数都只是些“欺软怕硬”的无所事事的软骨头们。

竟然管不了别人,个人就更要对自己这段生命负责任,无论走多长,无论多么曲折,至少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让生命有厚度,此生也不枉获此人身。

王尔德在身心备受煎熬的痛苦中,寻获到两个解脱之法:一、别因此而羞愧。

“假如因为受到惩罚而羞愧,那惩罚受了就跟从来没受过一样。”“不因为受过惩罚而羞愧,是必须首先达到的境界之一,为了我自己能臻于完美,也因为我是如此的不完美。”

“神是奇怪的,他们惩罚我们,不但因为我们的恶行和堕落变态,也因为我们的美好与善良。”

“我从这方面要求,如果我领悟了自己所受的苦,那社会也该领悟它对我所施的惩罚,于是双方就不再胸怀芥蒂、心存仇恨。”

二、必须学会快乐。

一个境况很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因为爱很多,常常容易就比穷苦家庭的孩子快乐。但如果受了很大的磨折,还能让自己快乐吗?周易里有一张太极图,黑白各一半,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只有尝过苦,才能明白“快乐”,珍惜而不是挥霍。

“痛快享乐,是为了美好的肉体;而痛苦伤心,则是为了美好的灵魂。”

《自深深处》读后感3

名人多是非。著名的文学家,牵扯的是非更不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身上,也背负着一桩轰动一时的事件:他与贵族青年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Alfred Douglas)的同性性行为,曾被后者的父亲公之于众,大加鞭挞,以至于对簿公堂,最后王尔德被判处入狱服刑,饱受世人冷眼。而出狱后不久,王尔德便辞世了。

在狱中,王尔德回顾了自己和道格拉斯交往的种种,给他写了一份长信,即这本《自深深处》(De Profundis)。阅读《自深深处》,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在王尔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男性性行为或同性恋行为,被主流舆论视为“性变态”。不注意这一点,很难体会当王尔德锒铛入狱、被千夫所指时的苦闷、自责、羞耻及厌世心理(比如他认为自己堕落、腐化等,他坦言自己甚至一度想自杀了事),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同性恋的态度逐渐转为宽容。

有的恋人之间,彼此兴趣相投,能互相促进;有的恋人之间,看似如胶似漆,其实嫌隙甚多。王尔德和道格拉斯,便属于后一类。王尔德认为,自己是属于艺术的,而道格拉斯,对艺术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其实一般,远远达不到王尔德对友朋的要求。道格拉斯追逐物质享受,看似无可厚非,但在王尔德眼中,“恶大莫过于浮浅”,道格拉斯,更是浮浅中的浮浅生物,他将王尔德为其买单全视为理所当然,毫不感激。道格拉斯不仅无助于王尔德的文学创作,反而会干扰其艺术事业的展开,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道格拉斯,真的深爱王尔德吗?王尔德也曾经这样问。他相信,或他希望,道格拉斯,是爱自己的,只是,他对王尔德的爱,远远比不了他对父亲的恨意。王尔德认为,自己不过是道格拉斯父子冲突的一个中间场域,尴尬,无地自处。道格拉斯欲和王尔德“结盟”对付生父,最终没成想被生父力挽狂澜,反而使王尔德锒铛入狱。从万人敬仰的艺术家,刹那间沦为阶下囚,王尔德心如死灰,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入狱期间,道格拉斯,从未写过信,也从未表示过对王尔德的歉疚、爱意和想念。

起初,王尔德也是怨恨道格拉斯的,不过,他在精神上渐渐平复下来,慢慢靠拢了耶稣基督。在他看来,爱,远比恨来得重要,尤其是当他出狱之后。他一直思考着出狱后的生活该怎样继续,毕竟,在服刑期间,他经历了挚爱的母亲的去世(自己却不能为其守灵),也经历了妻子愤然夺走两个孩子的监护权(无子送终),他经历了心灰意冷但又不愿赴死的心路历程。他当然恨过道格拉斯,恨过舆论,恨过世俗社会,他最恨的,却还是自己。恨自己任由道格拉斯牵制,屈从于他变幻不定的性情,也恨自己对道格拉斯母亲的无礼要求始终不愿拒绝,最终酿成了苦果。可再怎么愤恨,仍然于事无补。

狱中生活向追求艺术的王尔德展示了残酷的一面,他才意识到,苦难,也是生活,更是伟大生命的一部分。出狱后的他,丝毫不打算讳言自己的入狱经历,因为,那是他真实生命的一部分。王尔德对道格拉斯,恨过也爱过。也是出于爱,他向道格拉斯指明了道格拉斯性格中的缺陷(尽管有些话逆耳),希望他自我反省,自我纠正,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因为他,英俊的道格拉斯,王尔德的人生,变成了一出悲剧。可是,若没有遇见道格拉斯,王尔德,真能意识到并正视自己的性倾向吗?也许,道格拉斯在王尔德入狱后,因为某些隐情不便给他写信?我不知道。也许,某些刻骨铭心的爱(相爱或单恋),本身便具有强大的毁灭力量?

《自深深处》读后感1

《自深深处》是一篇堪称千古绝唱的狱中情笺,也是英国唯美主义代表作家奥斯卡·王尔德最为美妙的一部作品。1897年,王尔德在狱中断断续续给恋人写下这封长信,信中他时而哀怨,时而愤怒,时而娓娓叙情,反思了他与恋人的关系,也谈到了诸如艺术、人生、宗教的话题,于痛苦中窥见苦难与艺术密不可分的关系。

信始,他说,

“我说时间会愈合每一处伤口,但在接下来的长久岁月里,我既不会给你写信,也不会与你见面。”

信末,他说,

“你是抱着向我学习生活之乐和艺术之愉的目的来到我身边的,或许冥冥之中,我是被上帝挑选来教给你一个更灿烂的秘密:痛苦的含义和蕴含在痛苦中的美丽。”

看这本书时候就觉得这是一个受过情伤的人的碎碎念,被冤枉、被伤害,被拆毁,于是发出了自己的控诉,以为可以很绝情,最后还是有点想念他。其实他们之间的感情,旁人真的不能说太多,王尔德出狱后三年逝世,道德拉斯知道后精神失常直至死亡。王尔德其实爱着他,嘴硬却心软,所以心甘情愿受伤;道格拉斯也爱着他,虽然奢华无度多次利用。

昨天看完生活大爆炸系列了,第十二季,谢尔顿成长了,来自母亲般的暴风哭泣,他说:“如果不是你们值得的朋友我很抱歉,但我想让你们知道,以我的方式,爱着你们所有人”

老实说,“以我的方式”有点可怕啊,但是放在谢尔顿身上就觉得很温暖很欣慰了。

《自深深处》读后感2

《自深深处》二分之一部分以后,是深陷囹圄的王尔德,在经历了破产,失去对最爱孩子的抚养权、最爱的母亲去世这一系列变故后,对生命真谛之一—“受苦”的认知;是本书最为精彩的部分。

“世界上没有什么是无意义的,而受苦是最不可能没有意义的。这个东西藏在我心性的深处,就像野地里的宝藏。它就是谦卑。……天下万物唯有它最奇怪。给别人不行,别人要给你也给不了。想获得它也不行,除非把自己已有的东西全部放弃。只有在失去了一切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拥有它。”

活着就要受苦,它无孔不入,它无常性,但作为个人,真正也是唯一能对自己生命负责任的人,王尔德很勇敢、清醒,“我必须使发生在我身上的一切对自己有益。”

“恶大莫过于肤浅。无论什么,领悟了就是。”

“抵违自己的经历就是遏制自己的发展。抵赖自己的经历就是让自己的生命口吐谎言。这无异于排斥灵魂。因为就像我们的肉体什么都吸收,既吸收牧师或圣灵的显现净化过的东西,也吸收世俗不洁的东西,林林总总,都化为力气和速度,化为肌肉优美的动作,化为悦目的皮肤,化为头发、嘴唇、眼睛的线条与色泽。灵魂同样地,也有它摄取营养的功能,能把本来是下作的、残忍的、堕落的东西,化为高尚的思想和高雅的情怀。不止如此,灵魂还能在这些东西中找到最尊严的方式来伸张自己,也能经常通过本来意在亵渎、毁灭的东西来把自己最完美得彰显出来。”

不禁想起卢梭的《忏悔录》、《一个孤独者漫步的遐思》,这是西方名著的特色,凡自传性质的,都力求真实。不因为阴暗、丑陋就刻意掩饰,不仅不这样,反而真情流露、深刻反思。人无完人,历朝历代都有自己的“正史”,但也总有民间“野史”相映成趣,也正因这些“野史”存在,才使得人感觉那些人是活着的,而不是台上表演的戏子。21世纪的我们不需要完美无暇的偶像,却恰恰缺少勇敢、理性、批判、宽容的精神。我们从来活得不是自己,而总是被迫按照同一种模式在生活,“应该怎么样,所以你也要那样”,从不强调“对自己个体生命(灵魂)负责”。

也因如此,当我们因自己的过失,遭受精神或身体的苦痛时,常常萌生自卑,一错再错。社会总是缺乏包容的,一事定性,就更容易造成误导,让脆弱的当事人干脆“破罐子破摔”。而做了什么事情的人,会想尽办法遮掩,兴许滋生更多的恶。说句实话,让社会那些闲杂人等闭嘴很困难,现在不要说确实有的,就是没有的.,也能无中生有,美其名曰叫“八卦”。这已经成了很多人生活不能缺少的一部分。你不让他八卦,他会和你拼命。还煞有介事得和你申辩,这是我作为公民的言论权。什么言论权,在我看来,大多数都只是些“欺软怕硬”的无所事事的软骨头们。

竟然管不了别人,个人就更要对自己这段生命负责任,无论走多长,无论多么曲折,至少活出了自己的色彩,让生命有厚度,此生也不枉获此人身。

王尔德在身心备受煎熬的痛苦中,寻获到两个解脱之法:一、别因此而羞愧。

“假如因为受到惩罚而羞愧,那惩罚受了就跟从来没受过一样。”“不因为受过惩罚而羞愧,是必须首先达到的境界之一,为了我自己能臻于完美,也因为我是如此的不完美。”

“神是奇怪的,他们惩罚我们,不但因为我们的恶行和堕落变态,也因为我们的美好与善良。”

“我从这方面要求,如果我领悟了自己所受的苦,那社会也该领悟它对我所施的惩罚,于是双方就不再胸怀芥蒂、心存仇恨。”

二、必须学会快乐。

一个境况很好的家庭出来的孩子,因为爱很多,常常容易就比穷苦家庭的孩子快乐。但如果受了很大的磨折,还能让自己快乐吗?周易里有一张太极图,黑白各一半,黑中有白、白中有黑。只有尝过苦,才能明白“快乐”,珍惜而不是挥霍。

“痛快享乐,是为了美好的肉体;而痛苦伤心,则是为了美好的灵魂。”

《自深深处》读后感3

名人多是非。著名的文学家,牵扯的是非更不少。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著名剧作家、诗人、唯美主义者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身上,也背负着一桩轰动一时的事件:他与贵族青年阿尔弗雷德·道格拉斯(Alfred Douglas)的同性性行为,曾被后者的父亲公之于众,大加鞭挞,以至于对簿公堂,最后王尔德被判处入狱服刑,饱受世人冷眼。而出狱后不久,王尔德便辞世了。

在狱中,王尔德回顾了自己和道格拉斯交往的种种,给他写了一份长信,即这本《自深深处》(De Profundis)。阅读《自深深处》,有一点需要格外注意:在王尔德所处的维多利亚时期,男性性行为或同性恋行为,被主流舆论视为“性变态”。不注意这一点,很难体会当王尔德锒铛入狱、被千夫所指时的苦闷、自责、羞耻及厌世心理(比如他认为自己堕落、腐化等,他坦言自己甚至一度想自杀了事),毕竟,我们所处的时代,对同性恋的态度逐渐转为宽容。

有的恋人之间,彼此兴趣相投,能互相促进;有的恋人之间,看似如胶似漆,其实嫌隙甚多。王尔德和道格拉斯,便属于后一类。王尔德认为,自己是属于艺术的,而道格拉斯,对艺术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其实一般,远远达不到王尔德对友朋的要求。道格拉斯追逐物质享受,看似无可厚非,但在王尔德眼中,“恶大莫过于浮浅”,道格拉斯,更是浮浅中的浮浅生物,他将王尔德为其买单全视为理所当然,毫不感激。道格拉斯不仅无助于王尔德的文学创作,反而会干扰其艺术事业的展开,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道格拉斯,真的深爱王尔德吗?王尔德也曾经这样问。他相信,或他希望,道格拉斯,是爱自己的,只是,他对王尔德的爱,远远比不了他对父亲的恨意。王尔德认为,自己不过是道格拉斯父子冲突的一个中间场域,尴尬,无地自处。道格拉斯欲和王尔德“结盟”对付生父,最终没成想被生父力挽狂澜,反而使王尔德锒铛入狱。从万人敬仰的艺术家,刹那间沦为阶下囚,王尔德心如死灰,更让他无法接受的是,入狱期间,道格拉斯,从未写过信,也从未表示过对王尔德的歉疚、爱意和想念。

起初,王尔德也是怨恨道格拉斯的,不过,他在精神上渐渐平复下来,慢慢靠拢了耶稣基督。在他看来,爱,远比恨来得重要,尤其是当他出狱之后。他一直思考着出狱后的生活该怎样继续,毕竟,在服刑期间,他经历了挚爱的母亲的去世(自己却不能为其守灵),也经历了妻子愤然夺走两个孩子的监护权(无子送终),他经历了心灰意冷但又不愿赴死的心路历程。他当然恨过道格拉斯,恨过舆论,恨过世俗社会,他最恨的,却还是自己。恨自己任由道格拉斯牵制,屈从于他变幻不定的性情,也恨自己对道格拉斯母亲的无礼要求始终不愿拒绝,最终酿成了苦果。可再怎么愤恨,仍然于事无补。

狱中生活向追求艺术的王尔德展示了残酷的一面,他才意识到,苦难,也是生活,更是伟大生命的一部分。出狱后的他,丝毫不打算讳言自己的入狱经历,因为,那是他真实生命的一部分。王尔德对道格拉斯,恨过也爱过。也是出于爱,他向道格拉斯指明了道格拉斯性格中的缺陷(尽管有些话逆耳),希望他自我反省,自我纠正,重新开始自己的生活。因为他,英俊的道格拉斯,王尔德的人生,变成了一出悲剧。可是,若没有遇见道格拉斯,王尔德,真能意识到并正视自己的性倾向吗?也许,道格拉斯在王尔德入狱后,因为某些隐情不便给他写信?我不知道。也许,某些刻骨铭心的爱(相爱或单恋),本身便具有强大的毁灭力量?

《自深深处》读后感4

正如王尔德自己所说,悲怆中自有圣洁之境。王尔德在狱中找到了这个境界。

这个写给害自己入狱的基友的书信,如果换成我写可能就是这么个样子:

1、你个渣男,我和你在一起时对你多好,你呢?你看看你干了这个那个这个那个,我的钱、名誉、自尊、地位、艺术都毁在你手里了!

2、你肤浅、你妈懦弱、你爸暴躁又坏心肠,害我坐牢。我坐牢时候看了很多书,想了很多事,你也应该看一看想一想好好忏悔!你别再指望和我搭界,我出来以后才不会原谅你的渣男!

3、等我出来我们还是见面吧,因为我心中是充满爱的。

王尔德却是用他的艺术造诣和深刻的思考,写出了爱恨交织的动情作品。谈到感情,生活,人性,哲学,宗教,虽然是写给基友,但更多的是自我的探讨,从一开始的数落,到分享狱中所读所想的感悟,到最后得出“只要心怀谦卑,就万事可成,只要心里有爱,也就天下无难事了。”的结论,充满希望地想象重新见面的安排,并署名你挚爱的朋友。想把自己心性的收获传达给这个恶大莫过于肤浅的基友。

幸而书信得以出版,我们才能看到,一个被冠以变态恋爱的痴狂作家背后,是博大的学识积累和如此平和与善良的内心。

《自深深处》读后感5

Does it ever occur to you what an awful position I would have been in if for the last two years, during my appalling sentence, I had been dependent on you as a friend? Do you ever think of that? Do you ever feel any gratitude to those who by kindness without stint, devotion without limit, cheerfulness and joy in giving, have lightened my black burden for me, have visited me again and again, have written to me beautiful and sympathetic letters, have managed my affairs for me, have arranged my future life for me, have stood by me in the teeth of obloquy, taunt, open sneer or insult even? I thank God every day that he gave me friends other than you. I owe everything to them.

不知你到底想过没有,过去两年,在我苦刑加身期间,要是把你当作朋友倚靠,那境况会有多么糟糕?这一点你到底想过没有?对那些人,不知你从来有过一丝感激之情没有?他们毫不吝啬自己的善意,为朋友竭尽全力,以付出为乐以给予为喜,为我减轻了那郁郁不可终日的重负,一次又一次地来看我,写给我美好动听、充满同情的信,为我操持有关事务, 安排未来的生活,甚至在我为千夫所指、被万人唾骂之时,他们与我并肩而立。每一天我都感谢上帝,给了我那些除你以外的朋友。一点一滴我都得感谢他们。

《自深深处》读后感6

王尔德最被俗世所议论的,当然是他的私生活。人如果从巅峰直接坠入谷底,究竟会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王尔德提供了一个具体而生动的标本,信的开头唠唠叨叨,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对情人又爱又恨的感情,让我们惊奇于这个渣男的无情和王尔德的痴情。事实上他的情人甚至没有认真读过他的这份“情书”就扔在了一边,作为旁观者,我看见的是王尔德的自恋和低到尘埃里的卑微相互的交织和纠缠,他时而居高临下地批判着波西的奢靡和肤浅,时而又不着痕迹地恳求着波西的爱。他出狱的几个月以后,虽然他和波西在意大利那不勒斯一起生活了几个月,但很快又一次分道扬镳。因为他们毕竟不属于同一个世界,有很多种爱并不被对方所理解,甚至厌恶,就像波西直到暮年才放下对王尔德的憎恨,渐渐开始懂得了那种爱,但无论如何都已经太迟,当时的他根本只是在肆意地挥霍着王尔德的爱,甚至可以说是再利用着他。

在伦敦的王尔德纪念碑上,只有这样一句:“我们都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想是他一生最好的诠释吧。

朱纯深的翻译真的很好,译到精彩之处,让人有时候甚至忍不住往后翻看原文,究竟是什么样的原文才会让译文变得如此精彩。

《自深深处》读后感7

王尔德的自深深处在图书馆不得不说还挺紧俏。借了几次才借到。

初始翻了前几页,有点儿摸不着头绪,以为他信中的爱人是《道林雷格的画像》的原型。后来得知遇见罗斯是在之后,惊叹命运的契合,居然让他遇到,他本来就爱美丽的事物,颜值即正义。因为不太明白其中的始末曲直,先去看了电影,电影带有美化的戏剧效果。但王尔德的书信也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也有人说罗比有撰改,这些早已被历史掩盖我们无从考证。

王尔德的呻吟、愤懑、不甘,我甚至感觉犹如深闺怨妇般在吐诉衷肠。这些我并不感冒,翻来覆去的你花了多到使我倾家荡产的金钱、你和你爹连同你那软弱的母亲共同谋害了我使我大才子沦入如今羞辱不堪的局面,身败名裂,可我丝毫感受不到你的爱,你是如此的没有想象力和冷血,粗鄙不堪。可是骄傲如我,就是爱啊~,你这个磨人的小妖精。

撇开这些,王尔德剩下不到百分之三四十关于宗教、艺术、伦理等等的讨论,让我异常深刻,啧啧称奇,大段大段的摘抄下来。特别是艺术一块儿的见解,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专业的学习,我需要再琢磨。还有宗教与艺术的关系,也从另一个角度让我了解到中世纪的艺术家们为何如此热衷于宗教的表达,这个角度十分新奇且乖张。正好手头有一本房龙的《圣经的故事》,王尔德的这一番叙述更让我迫切翻开这本书。

我啃书有个很奇怪的习惯,习惯很多本同时读,有时候书签都不够用,随便抓来一张票根便卡入页间。有时候分时段,分心情,分大脑耗损精力的程度来决定应该读读哪种类型的书。好书从来都是烧脑的。但这也导致了我的摘抄杂糅在一起,不过还好,我自己比较适应。

我也明白为什么如此多的文青们爱引用王尔德的句段,他的比喻大段大段,新奇,别致,他写散文,一定浪漫得美不胜收。

不过爱之深,由爱生恨,可依然无可自拔,自己挖坑把自己掩埋。这份深情,我也无从感知了。但闻者伤心,听者落泪。不过也正是由于这份爱恨痴缠,让他如此不算漂亮地为读者展现了那位一点都不讨喜的爱人。可最后落笔,还是希望能与他相见,互相隐姓埋名,和所有失恋失联的情侣一样,期待能以全新的方式打开对方内心的大门。

可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出狱两人不到三个月再次分道扬镳,他的爱人,也出了书来诋毁他的不是。

我在王尔德的书中感受不到罗斯对他的爱,电影里是有的,我也希望有,不然王尔德太悲哀了。同他自己描述的一样悲怆。

最后,我深深地佩服译者,翻译得如此精妙绝伦。我略略地看了原文,用自己憋足的英语基础。等再有机会,静下心看看原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