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美文 > 日记

村支书民情的日记

日记 2013-09-27 20:18:17
相关推荐

村支书民情日记一

20xx年秋,组织委派我到宝丰镇任扶贫片长、石?村任第一书记。

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本人踌躇满志地驮着铺盖卷儿住进了联系村,按照组织要求,信息到一线去采集,呼声到一线去倾听,问题到一线去发现,作风到一线去检验,事业在一线去创造,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今摘录几篇民情日记与大家分享。

又见炊烟。

(20xx年11月10日星期二)一大早我在驻点村搭伙农户家吃了一碗面条,便和村书记一起入户走访。

正值秋天,乡村略显萧索,下乡走访倒是好时节,到农户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风纳凉,从村委会出发,十多分钟翻过一座小山,便来到小地名叫李四弯的4组,在入口处向前一望,全组有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弯中,姓李的大约有四十多户,故称“李四弯”。

正是做早饭时间,山弯中炊烟袅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那场面有诗情,也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但让我想到这里的村民都还是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瞬间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觉,也想起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的诗句,但愿扶贫干部都能以此诗共勉。

又见油灯。

(20xx年4月5日星期二)上午九点多钟,我和村干部在养殖大户陈三山的放养场了解养殖情况,该户放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1000多只鸡,在当地是个致富带头人,自己买有一辆三轮车,可给牲口拉些草料,山场比较大,完全可以满足牲口的喂养,正在与养殖户交谈时,有村民打来电话:“ 请干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来,不搞快点儿有可能要出人命”。

接到电话我与村干部就从山上往出事地点跑,十几分钟赶到事发地,发现院子大岸边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树,一老人坐在即将要掉向岸下的树上,岸有十几米高,有一村民还蹬着一棵树全力拉住坐在树上的人。

问明缘由,乃是坐在树上的人认为,砍树的人没有经过他同意就砍自家树,不给说法就与树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胁,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报告给村干部。

救人要紧,保证给他个满意解决,树上的人才下来,因为是个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顺便到他家看看,走进屋里,房顶破了个洞,能从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个破盆,估计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贫如洗形容毫不为过,走进里屋,有一个破灶,被烟熏的四周黢黑,还有一个板凳支着几块木板子一头,另一头用土坯垫着,算是个床,墙上挂着两个煤油灯,通过了解老人长期独自在家,有一个孩子因家里穷,多年没回过家了,当时村里通电因交不上入户费,就没能用上电,每年家里除开吃盐要用钱,买两斤柴油照明外就没其它开销,我不禁问道:“两斤柴油够用吗”?回答是:“还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

又问道:“想通上电吗?”“他说不想,这样怪省钱,通电还麻烦” !其实,我想主人是用不起电,他没有经济来源,自己解决温饱都很吃力,看着他的生活状况,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酸楚,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那种窘境和无奈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深刻!好在该户被评为易地搬迁户,建房、通水、通电他自己不用操心了,想到此处,由衷的为贫困户感谢我党的英明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也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想法强烈共鸣! 又蹲茅房。

(20xx年6月7日星期二)早晨六点多钟,接到水务局干部电话,他们七点钟从县城出发到驻点村勘测安全饮水工程取水点,我和村上干部八点钟便到勘测点等待,客人没到之前,我便在附近走访几户,走访过程中有些内急,屋场边有茅房一座,别致的有些像艺术品——顶尖底圆像个圆锥体,外围用麦草编织,内墙用树干和竹片固定,走进茅房,需要低着头佝偻着身子,粪池就是个泥坑,搭脚的地方使用几根花栗树棒子横断在坑沿上,踩上去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情急的时候顾不上那么多,蹲下便发现头顶上有飞沫直往下飘,眯着眼观察是蜂子啃咬茅房顶上的树散落的树沫,周围夜蚊子对来人围攻偷袭,让人防不胜防,此种环境不宜久留,便仓促了事,冲出茅房长出一口气,这种情境我小时候经历过,20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茅房和感受,我是偶尔经历一次,而住在此地的群众常年如此生活,我再次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的现实意义及深远意义,也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肩上的责任。

我相信,随着扶贫工作纵深推进,我们的乡村定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居于何职,都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都要经常想一想在我们手上干成了哪些实事,是不是做到了恪尽职守,怎么才能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寄予的厚望。

我想,只要我们对事业负责、对群众负责,做到“身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够在服务百姓上做出成绩,在发展富民上做出贡献。

村支书民情日记一

20xx年秋,组织委派我到宝丰镇任扶贫片长、石?村任第一书记。

带着组织的重托和群众的期盼,本人踌躇满志地驮着铺盖卷儿住进了联系村,按照组织要求,信息到一线去采集,呼声到一线去倾听,问题到一线去发现,作风到一线去检验,事业在一线去创造,我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扶贫工作中,今摘录几篇民情日记与大家分享。

又见炊烟。

(20xx年11月10日星期二)一大早我在驻点村搭伙农户家吃了一碗面条,便和村书记一起入户走访。

正值秋天,乡村略显萧索,下乡走访倒是好时节,到农户家主人不用生火取暖,也不用扇风纳凉,从村委会出发,十多分钟翻过一座小山,便来到小地名叫李四弯的4组,在入口处向前一望,全组有五六十户人家,房屋全坐落在如倒“U”形的山弯中,姓李的大约有四十多户,故称“李四弯”。

正是做早饭时间,山弯中炊烟袅袅,此情此景让人不禁想起邓丽君演唱的《又见炊烟》:“想问阵阵炊烟,你要去哪里”?那场面有诗情,也有画意,诗情画意虽然美丽,但让我想到这里的村民都还是刀耕火种的生活方式,瞬间有些心思重重和沉甸甸的感觉,也想起于谦“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深林”的诗句,但愿扶贫干部都能以此诗共勉。

又见油灯。

(20xx年4月5日星期二)上午九点多钟,我和村干部在养殖大户陈三山的放养场了解养殖情况,该户放养了20多头牛,200多只羊,1000多只鸡,在当地是个致富带头人,自己买有一辆三轮车,可给牲口拉些草料,山场比较大,完全可以满足牲口的喂养,正在与养殖户交谈时,有村民打来电话:“ 请干部迅速到岳家坪院子来,不搞快点儿有可能要出人命”。

接到电话我与村干部就从山上往出事地点跑,十几分钟赶到事发地,发现院子大岸边砍倒了一棵碗口粗的树,一老人坐在即将要掉向岸下的树上,岸有十几米高,有一村民还蹬着一棵树全力拉住坐在树上的人。

问明缘由,乃是坐在树上的人认为,砍树的人没有经过他同意就砍自家树,不给说法就与树一同掉下石岸相威胁,僵持不下,有村民怕出事报告给村干部。

救人要紧,保证给他个满意解决,树上的人才下来,因为是个老人,我便送他回家,顺便到他家看看,走进屋里,房顶破了个洞,能从堂屋直接看到天空,地上有个破盆,估计是下雨接漏水用的,用一贫如洗形容毫不为过,走进里屋,有一个破灶,被烟熏的四周黢黑,还有一个板凳支着几块木板子一头,另一头用土坯垫着,算是个床,墙上挂着两个煤油灯,通过了解老人长期独自在家,有一个孩子因家里穷,多年没回过家了,当时村里通电因交不上入户费,就没能用上电,每年家里除开吃盐要用钱,买两斤柴油照明外就没其它开销,我不禁问道:“两斤柴油够用吗”?回答是:“还用不完,天黑就睡了,天亮就起床下地了”。

又问道:“想通上电吗?”“他说不想,这样怪省钱,通电还麻烦” !其实,我想主人是用不起电,他没有经济来源,自己解决温饱都很吃力,看着他的生活状况,心里有一种莫名的酸楚,自己也是农村出来的,那种窘境和无奈不是所有人都能体会得深刻!好在该户被评为易地搬迁户,建房、通水、通电他自己不用操心了,想到此处,由衷的为贫困户感谢我党的英明和精准扶贫的好政策!也与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想法强烈共鸣! 又蹲茅房。

(20xx年6月7日星期二)早晨六点多钟,接到水务局干部电话,他们七点钟从县城出发到驻点村勘测安全饮水工程取水点,我和村上干部八点钟便到勘测点等待,客人没到之前,我便在附近走访几户,走访过程中有些内急,屋场边有茅房一座,别致的有些像艺术品——顶尖底圆像个圆锥体,外围用麦草编织,内墙用树干和竹片固定,走进茅房,需要低着头佝偻着身子,粪池就是个泥坑,搭脚的地方使用几根花栗树棒子横断在坑沿上,踩上去有些如履薄冰的感觉,情急的时候顾不上那么多,蹲下便发现头顶上有飞沫直往下飘,眯着眼观察是蜂子啃咬茅房顶上的树散落的树沫,周围夜蚊子对来人围攻偷袭,让人防不胜防,此种环境不宜久留,便仓促了事,冲出茅房长出一口气,这种情境我小时候经历过,20多年没遇到过这样的茅房和感受,我是偶尔经历一次,而住在此地的群众常年如此生活,我再次深刻认识到“精准扶贫”一定要精准的现实意义及深远意义,也感受到扶贫工作的重要性和我们肩上的责任。

我相信,随着扶贫工作纵深推进,我们的乡村定会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作为党员干部,无论居于何职,都要经常深入基层走访群众了解民情,都要经常想一想在我们手上干成了哪些实事,是不是做到了恪尽职守,怎么才能不辜负组织和人民寄予的厚望。

我想,只要我们对事业负责、对群众负责,做到“身身”入基层,“心”入百姓,就一定能够在服务百姓上做出成绩,在发展富民上做出贡献。

村支书民情日记二

“美珍,你儿子今年几岁了?最近情况怎么样?”见到独山港镇运港村党总支书记倪连根时,他正在村里低保户张美珍家了解相关情况,并不时地在自己的老式手机里记录着什么。

像这样骑着半旧自行车、带上一部老手机,到农户家里串门、聊天、拉家常已是倪连根扎根基层多年来的常态。

“倪书记经常下村庄、进农家,与村民们都很熟,是一个很受村民们爱戴的人。”与倪连根共事过的村干部无一不作如此评价。

倪连根对基层割舍不断的情感源于28年前的4月1日,那天,他正式来到村里工作。

这么多年走过来,倪连根坦言,自己面对的“诱惑”不少。

“1993年有个亲戚办了工厂想让我过去管理,待遇肯定比在村委会好,但是想了想自己还是喜欢为村民做事就婉言拒绝了。

这些年,也有人找上门来让我合伙做生意,我也没有去。”倪连根坚信,一心不能两用,还是扎扎实实做好村里的事。

倪连根是个有心人。

除了办公桌上的“常思民苦以自俭,常思民忧以自健,常思民喜以自励”格言外,他书橱里整齐摆放的百余本日记本引起了记者的注意。

自从参加工作开始,倪连根就养成了每天写日记的习惯。

“不管是参加村、镇会议或下组了解群众信息,还是修桥铺路、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只要是有关我们运港村的,我都会详细地记录下来。”倪连根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日记能够帮助自己及时知民情、解民忧。”倪连根坦言,当初只是为了便于记事,后来他的“烂笔头”还真帮了村民不少忙。

他向记者讲述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年冬天,机动田普遍开展调整工作,当时4组一户农户家的弄堂由于涉及到一部分集体土地而与隔壁人家闹起了纠纷。

原本是五六年前的事情,幸亏当时倪连根留了个心眼,将集体土地怎样划分和使用的约定记录了下来,才免于矛盾继续激化。

这100多本“民情日记”记录了运港村近30年的发展,还有一本便民电话簿则成了村干部与村民之间的“连心桥”。

2007年,为更好地方便村民、服务村民,倪连根创新性地发动各组组长向全村村民收集电话号码,印制“运港村电话号码簿”。

“由于当时部分村民还有隐私顾虑,只印制了80页的电话号码簿,但发下去之后,大家叫好声一片。

”倪连根说,自那以后,村干部接到村民打来的电话多了,村民之间的交流多了,村干部要联系村民也方便了。

截至目前,倪连根已搜集了全村16个组661户农户的电话,他自己个人的手机里也储存了1400多个村民的电话号码。

村民们都说:“在倪书记的脑子里,有一张‘地形图’,牢记着每家每户的详细地址,还有一张‘ 民生图’,需要为村民解决的事务从来不曾落下。

”在他的带领下,该村先后荣获嘉兴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嘉兴市平安创建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