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教案

桥教案4篇

教案 2007-09-18 01:05:05
相关推荐

桥教案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跌跌撞撞”、“依次”等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简洁而丰富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体会灾难面前的村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四、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5遍,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大致了解小小说的基本特点:语言简练,大量留白,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结尾出乎意料。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本文写()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和儿子()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6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再次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1)出示课文第一部分文字,用不同颜色标出描写洪水和人们慌乱的句子。

(2)师生合作,老师朗读环境描写内容,学生朗读人们的慌乱。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再次感受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出示句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思考: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描写了人们的这种状态?

(2)汇报交流,出示相似表达的另外两个词句。

(3)讨论交流产生如此状况的原因,朗读描写山洪暴发的句子。

(4)重组课文,师生再次合作朗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你拥我挤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疯了似的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1.师生合作朗读第二部分,感受故事的发展过程。

(1)出示7—13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群众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2.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1)出示句子: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依次”是什么意思?人们一开始是依次上桥吗?

问题: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师:老汉是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群众——党员——老汉。

讨论: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不过桥意味着什么后果?

问题:老汉有机会先过桥,但他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

(3)再次与学生角色对话。

(四)指导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1.学生齐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4—23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师: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师: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生: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师: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

(1)出示句子: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桥塌造成什么结果?

问题:小伙子有机会先过桥吗?

(2)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讨论:过桥的顺序实际上变成怎样?(村民——党员——儿子——老汉)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这已不仅仅是先人后己,更是——舍己为人。

(3)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爱。

“你先走。”

“少废话,快走。”

……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理解课题的含义。

1.师配乐诵读: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理解课题“桥”的含义。

(1)讨论:课文主要写的是老汉,课题却用桥,你怎么理解?

(2)汇报交流。

3.拓展写话。

七、板书设计

16 桥

村民——党员——老汉 先人后己

村民——党员——儿子——老汉 舍己为人

桥教案4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桥教案4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桥教案 篇1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跌跌撞撞”、“依次”等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简洁而丰富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体会灾难面前的村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四、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5遍,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大致了解小小说的基本特点:语言简练,大量留白,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结尾出乎意料。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本文写()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和儿子()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6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再次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1)出示课文第一部分文字,用不同颜色标出描写洪水和人们慌乱的句子。

(2)师生合作,老师朗读环境描写内容,学生朗读人们的慌乱。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再次感受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出示句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思考: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描写了人们的这种状态?

(2)汇报交流,出示相似表达的另外两个词句。

(3)讨论交流产生如此状况的原因,朗读描写山洪暴发的句子。

(4)重组课文,师生再次合作朗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你拥我挤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疯了似的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1.师生合作朗读第二部分,感受故事的发展过程。

(1)出示7—13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群众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2.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1)出示句子: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依次”是什么意思?人们一开始是依次上桥吗?

问题: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师:老汉是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群众——党员——老汉。

讨论: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不过桥意味着什么后果?

问题:老汉有机会先过桥,但他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

(3)再次与学生角色对话。

(四)指导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1.学生齐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4—23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师: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师: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生: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师: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

(1)出示句子: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桥塌造成什么结果?

问题:小伙子有机会先过桥吗?

(2)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讨论:过桥的顺序实际上变成怎样?(村民——党员——儿子——老汉)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这已不仅仅是先人后己,更是——舍己为人。

(3)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爱。

“你先走。”

“少废话,快走。”

……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理解课题的含义。

1.师配乐诵读: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理解课题“桥”的含义。

(1)讨论:课文主要写的是老汉,课题却用桥,你怎么理解?

(2)汇报交流。

3.拓展写话。

七、板书设计

16 桥

村民——党员——老汉 先人后己

村民——党员——儿子——老汉 舍己为人

桥教案 篇2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课程标准》指出:“要充分提供有趣的、与儿童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题材宜多样化,呈现方式也应丰富多彩。”数学教学要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和必需的数学,就应该密切联系学生生活,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数学是生动有趣的。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话,生活问题数学化。本节课以学生个性思维、自我感悟为前提,强化学生的自我发现,自我体验,促进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概念由模糊到清晰,在整个探究发现的过程中,我没有把知识规律直接展示给学生,而是让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及与同伴进行交流,亲历观察、归纳、猜测、验证、推理等探究发现的全过程,从而掌握知识,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并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二、教学背景分析

1学生情况分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相遇问题的基础上进行的。火车过桥问题在以前的教学中属于奥数范围内,其数量关系比较抽象,学生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要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及策略,巧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借助已有知识去获取新知,使学生在感知、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丰富学程中,获得深刻感受,生成新的经验。丰富的感性材料、深入的体验与感悟,积极的探究与思考,才能激起创造的火花,使数量关系的概括总结水到渠成。

2教学内容分析

火车过桥”是京版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实际问题”这一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一内容是教材中出现的新问题。学生要掌握火车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加车长这一数量关系,并学会计算过桥路程、过桥时间。火车过桥路程数量关系的归纳、总结和运用对学生来说是一种能力的提高,它区别于一般实际问题的学习,这一部分内容的思考性比较强,需要学生有更强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与之相配合,所以学习的困难会比较大。

3教学方式、手段与技术

变重视结论的记忆为重视学生获取结论时的体验和感悟;变模仿式的学习为探究式的学习;接受学习与体验学习有机结合;实际生活片段糅到游戏性地活动中;现代信息技术——火车过桥,火车可以被自由拖动,为学生提供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可以在视听领域里展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让学生亲身体验,不但有助于获取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在体验中能够逐步掌握数学学习的一般规律和方法。

三、教学目标设计及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操作、观察和讨论,让学生知道火车过桥的路程包括一个桥长和一个车身的长度。学会计算过桥路程、桥长、车长、过桥时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利用已有的知识,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推导出过桥问题的数量关系。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学以致用的意识,体验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点:知道火车过桥的路程包括一个桥长和一个车身的长度。学会计算过桥路程。

教学难点:学会计算过桥时间。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1.谈话: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过马路,你们思考过吗,一个人和一个队伍以同样的速度过马路所用的时间一样吗?同样的速度,同样的马路,所用的时间为什么不一样?

[策略] 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在交流中畅所欲言,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分析问题的能力。

2.游戏:指定教室前一段为马路,请一组同学演示过马路的情形,其他同学认真观察。

3.小结:看来这个队伍过马路,不但要走马路的宽度,还要走一个队伍的长度。小小的过马路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其实,火车在过桥、过隧道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火车过桥问题。

[策略] 把数学知识依附于常见的现实生活问题中,引领学生发展自身灵性,寻求数学知识与现实问题间的本质联系,进而合理处理相关信息,结合鲜活的数学材料,给原本单一冷漠的内容注入人文的血液,促进学生感悟、内化。

(二)情境体验,初探规律

1.理解:过桥路程=桥长+(一个)车长

一列火车,通过一座大桥,已知由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4分钟,车速是每分钟1200米,请你计算火车过桥的路程?

(1)小声读读。

(2)谁愿意计算火车过桥路程?解释一下你列的算式。

(3)你在解答这道题的过程中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播放课件:

①理解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

谁能到电脑前边演示边说说怎样叫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

②理解过桥路程

过桥路程指哪一段路程?谈谈你的想法?

引:我们可以找准一点来观察。(课件演示火车过桥的情形)

以车头为标准;以车尾为标准。

[策略] 此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巧妙的设计了课件:学生可以用鼠标自由拖动火车过桥,同时,火车过桥的情形活灵活现的展现在学生眼前。真实的声音,逼真的画面,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验、感悟,碰撞观点,发现规律,有效突破难点。

(4)小结:火车过桥的路程等于桥长+(一个)车身长

板书:过桥路程=桥长+车长

(5)通过这一数量关系,我们联想到什么?

板书:过桥路程-车长=桥长

过桥路程-桥长=车长

(6)我们能根据这一数量关系推到其他数量关系,有数学思想。在刚才的学习中,我发现同学们能抓住这一问题的关键语句分析理解这道题,我们的学习方法不错。因为你们善于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我们有了这样的研究成果。

(7)火车过桥路程与哪些因素有关?(速度、时间、桥长、车长)

板书:过桥速度、过桥时间

2、学会计算车长

小结:看来过桥路程不但与桥长和车长有关,还与过桥速度、过桥时间有关。下面我们利用研究的这一成果,解决几个生活中的问题。

一列火车,通过4400米长的大桥,已知由车头开始上桥到车尾离桥共用4分钟,车速是每分钟1200米,求这列火车有多长?

(1)请你在练习纸上列式解答?

(2)请同学到前面分析讲解?

3、小结:我们一起研究了火车过桥的问题,其实在火车过隧道中也存在着这样的数学问题。

[策略] 真实的情境,经验的应用,有序的导向,使学生在自主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建构方法。数形结合,让学生自主选择解决问题的办法,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

(三)巩固拓展,提升认识

1.基本练习

一列300米长的火车,通过隧道,已知由车头开始进入洞口到车尾离开洞口共用3分钟,火车的速度是每分钟1100米。求隧道的长度?

(1)你们有一张同样的题纸,自己读题分析,在题纸上解答?

(2)愿意把你的解题过程让大家看看吗?给大家解释解释。

2.变式练习

有一列500米长的火车,通过一座5500米长的大桥,火车每分钟行1000米,问火车通过大桥用多长的时间?

(1)这一问题和刚才的问题有什么不同?

(2)应该怎么求过桥的时间?小组商量商量。

(3)小组反馈。

[策略] 练习注意覆盖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紧扣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注意变式练习,避免练习的机械重复,内化新知。多种练习也是一种信息源,解决问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深化理解、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3.延伸

谈话:前不久我们学校组织同学们去春游。

五年级有学生248人,排成四路纵队去春游,队伍行进的速度为每分25米,前后两人相距都是1米。现在队伍要走过一座桥,整个队伍从上桥到离桥共需16分。这座桥全长多少米?

(1)请各小组解决这个问题,看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

(2)请一个小组到前边给大家分析。

4.小结: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过桥问题来解决的问题。多观察多思考。

[策略] 学为所用,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和探究的情趣。

(四)归纳总结,评价升华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桥教案 篇3

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作者喜爱桥的原因。

2、品味本文优美而又富有意蕴的语言。

3、学习从某一角度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4、德育:关注生活,关注自然,做生活的有心人。

1、品味本文形象优美而又富的意蕴的语言。

2、学习一种新的审美视角。

一课时。

1、导人新课:

马致远的“小桥流水人家”让人联想到家的温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使人产生无限的惆怅……在诗人的眼中“桥”是人性化的,是情感的载体;在画家的眼中,桥则别有一番韵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当代画家吴冠中去感受“桥之美”。(板书课题,“美”字写大,突出一下)

2、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结合预习情况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速、语调及重音的把握)

思考:在作者的眼中,桥美在哪?

(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

归纳: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

引导:文章主要写了桥与环境的关系。文章写了哪些桥?这些桥又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呢?

明确:举了四个例子:乌镇苇丛上的石桥;江南乡间细柳下的石桥;水天间的长桥──颐和园的仿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形式独特的广西、云南、贵州山区的风雨桥。

3、研读赏析:

通过阅读文章,我们不难看出作为画家,作者看桥淡化其结构、种类、功用,更重其美学价值。那么你能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文中你最欣赏的一幅画面吗?(重点研读第④小节。)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⑴ 说说四幅图中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生动的语言描绘画面并说说为什么喜欢?

⑵ 我们应从哪些角度欣赏一幅艺术作品?

明确:

⑴ 厚厚实实的平面铺开的苇丛使空间显得狭窄拥挤,令人产生憋闷感;间或出现的石桥轮廓简单鲜明,能使空间陡然显得疏朗开阔,令人觉得神清气爽。

细弱的柳枝拂着桥身厚重坚硬的石块,这里有形体上的强弱、轻重、动静之分,有颜色上的对比,还有变(柳枝年年发新芽)与不变(桥能历久不变)之别,种种不同,归结起来,其实是阳刚与阴柔这两种美的类型的不同,因桥的轮廓精心设计而和谐统一。

长桥一般建筑在比较宽阔的水面上,打破了背景的单调感。桥是人们劳动的成果,

出现在苍茫水面上的长桥,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整个环境似乎有了灵气和生命。

桥面上盖有廊和亭的桥,给人安闲、自在的感觉,这种感觉恰好与险峻的山峰、桥下的急流给人的感觉形成对照。

⑵ 从色彩的搭配、画面构成(块、线、面)、景物的选择(强弱、明暗、动静等)是否对立统一的角度来判断。

4、美句赏析:

吴冠中以他画家的真知灼见,不但告知了我们如何用“美学”的眼光来重新审视事物,而且他还用蕴涵丰富的语言引起我们强烈的感情上的共鸣。就让我们一起来赏析以下语句:(学生分小组合作学习,师精讲点拨。)

⑴ 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

赏析:其实,苇丛不会“发闷”,也不会做“深呼吸”,这只是人的感受投射到它身上而已。这表现了作者与周遭环境已融为一体。

⑵ 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

赏析: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

⑶ 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成形与色的乐曲。

赏析: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

⑷ 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

赏析: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

5、积累迁移:

请同学们比较本文与《中国石拱桥》在内容和写法上有何不同?

(小组讨论后交流,明确。)

明确: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的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

6、课堂小结:

桥是美的,但只有桥的美还不够。美是需要发现的。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生活,你会发现,太多的美被我们错过了。隔着河的两岸需要用桥来沟通,人与人之间需要用心来沟通。希望同学们能用心地架好与他人之间沟通的心桥,同时,自己也要珍惜好这美好的青春,用我们的辛勤和汗水为自己铺就一条通向美好未来的桥梁。

7、作业设置:

⑴ 仔细观察一座桥,从桥与不同环境的联系中发观美,完成一篇作文。(全做)

⑵ 收集有关桥的诗歌、对联、谜语、俗语、谚语成语等。(A组同学负责查找)

桥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学会用逐步万籁俱寂造句。

2.按时间各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能按时间先后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3.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时间]

[教学重点]

目标中的2、3,目标1中的造句。

[教学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主要板书计划]

卢沟桥烽火

敌军

我军

7月7日深

全副武装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第二天凌晨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当天晚上

抱头鼠窜

悄悄

可耻下场

英勇顽强

[作业设计、安排]

[课内]

1、抄写词语。

2、填写成语。

3、造句。

4、组词、多音字组词。

[课外]

1、抄默词语

2、把课文复述给父母听

3、完成练习册。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导入新课,质疑问难。

2、检查预习情况

3、初读课文,理清课文条理。

4、指导学生书写词语。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松花江上>

2。揭题质疑

看了课题,有什么疑问?

学生提问,比如烽火是什么?.历史背景如何?卢沟桥在哪里?

解决问题:

事先请同学预习,搜集有关历史材料,这时可请学生自己汇报预习成果,并及时表扬这些同学,鼓励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相机介绍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热点了我国东北及华北部分地区,为侵略魔爪伸向全中国,又蓄意制造了卢沟桥事变。

二、初读指导

1.

自学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生字词,划分段落。

2.

检查自学情况。

(1)小黑板出示词语。

(2)开火车读,指名读,齐读,去掉拼音读。

(3)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3.

指导分段:

(1)默读课文,想想每个自然段的内容,再想想哪几个自然段讲的是同一个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

(2)指名分段,并说说理由。

第一段(1):写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和卢沟桥所处的战略地位。

第二段(2-5):写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第三段(6-8):写中国共产党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战,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与声援。

第四段(9):写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人民全国抗战的序幕。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解释加点字

同仇敌忾

万籁俱寂

众寡悬殊

如火如荼

猝不及防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课文第一、第二段,通过了解卢沟桥事变的史实,激发对日寇侵略罪行的憎恨各对我国军民同仇敌忾搞击侵略者的英雄行为的崇敬之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一、第二段。

3、能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一、复习

出示词语,指名读。

1.

说说文章的主要内容。

二、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段。

(1)自由读第一段,读不懂的地方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

蚕食:像蚕吃桑叶一样。比喻逐步侵吞。

魔爪:比喻日本帝国主义凶恶的势力。

咽喉:形容险要的交通要道。

(3)这一段写了什么?(九一八事变后的局势、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学习第二段。

(1)读每二段,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交流并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第二天凌晨

当天晚上

3、细读第二段,画出描写敌我双方的关键词语。

按三个时间,分别交流圈画的词语,并说说从中体会出了什么?

交流并相机板书:

1937年7月7日深夜

日军

我军

全副武装

喝问

气势汹汹

严词拒绝

首先

还击

通过理解这些词语,让学生体会这显然是日本帝国主义蓄谋已久的行为

指导读第2、3自然段,读出日寇的蛮横无理,不可一世。指名读,评议,齐读。

小结:可见,事变的发生完全是日本侵略者早有预谋、精心计划的。

第二天凌晨

日军

我军

人仰马翻

同仇敌忾

狼狈

举、冒

通过理解震耳欲聋吼叫及联系电视、电影、书报的画面来体会日寇的残暴。

通过理解我军的表现,体会我国守军不怕强敌的英雄气概。

通过理解人仰马翻等词语来体会在我军面前,侵略者必然遭到的惨败的下场。

当天晚上

日军

我军

抱头鼠窜

悄悄

通过讨论进一步理解我军抗击侵略者的英勇行为及敌人的可耻下场。

指导朗读

(5)换时间顺序讲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听录音,加深印象

看板书,同桌互相复述

指名复述

(6)小结

第三课时

教学要求:

1、学习第三、第四段。

2、指导造句。

一、复习

1.指名说说九一八事变后的中国局势及卢沟桥的战略地位。

2.指名复述卢沟桥事变的经过

过渡:日寇岂肯就此罢休?

二、继续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三段

(1)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当时的形势十分危急(联系前文谈谈自己的理解)

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危急之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全国人民对卢沟桥守军的慰问及声援

(3)指导朗读好这一自然段

2.学习第四段

(1)自由读,读不懂的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解疑。

(3)你们知道,中国军民是怎样英勇的抗击侵略者的呢?

(4)讨论,引导学生体会抗击侵略者战斗的激烈。

三、指导造句

1.逐步

(1)指名读带有逐步的句子

(2)这里的逐步是什么意思?

(3)我们可以说逐步怎么样?

(4)用逐步说一句完整的话。

2.万籁俱寂

四、延伸作业

搜集一个战争故事,绘声绘色地讲给其他同学听,从中体会军队的善战和战士的英勇。

教后感:

这篇课文按时间顺序讲述了卢沟桥事变的经过,所以我在教学中紧紧围绕这一重点组织教学。而这是一件具有深远意义的历史事件,是一篇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所以我重视了学生有感情朗读的训练。实践证明,朗读确实是学习此类教材的好途径。

桥教案4篇】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