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公文 > 事务文书 > 述职报告

留守流动儿童服务体系调查报告

述职报告 2018-02-28 17:09:41
相关推荐

关爱留守儿童从你我他做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留守流动儿童服务体系调查报告,希望你您喜欢,上公文站,发现学习。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关系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积极探索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努力构建融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为一体的多方位的关爱服务体系,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构建关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成效

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命题,我市经历了一个探索、推广、实践、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2005年,我市由文明委牵头,在三县3个乡镇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试点。之后,妇联、教育、关工委、团委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发挥优势。2007年,市妇儿工委争取市政府重视支持,在全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去年,又将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通过建立“四项机制”、完善“四种模式”、打造“四个品牌”,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联协调,各方共管”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体系。

(一)“四项机制”推进,倾心构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2007年,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明确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由各级政府妇儿工委牵头实施,宣传、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为责任单位,以“十百千”行动(每个县区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村、居、校建立1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培训100名班主任或临时监护人、聘请1000名“爱心家长”)为载体,开展关爱活动。市财政每年拨付15万元关爱工程专项经费。2010年,在省妇联的支持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又纳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省财政为每个活动室配备2万元的物品,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实施,各县乡镇长为责任人。目前,首批17个乡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已建成。市、县区和民生工程项目乡镇三级组织领导机制的完善为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在7个文件中确立目标: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五项工程”解决“两纲”重难点问题的意见》中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其中;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市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创建活动的意见》中确定了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的目标措施;下发的《市妇儿工委关于组织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的方案》、《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运行。

三是建立调研督查机制。我市坚持“以调研出思路、以督导促提高、以交流带发展”增强关爱工作力度:坚持每年到各县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面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撰写的《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调研报告》,分别在省人大调研和市政协社情民意座谈会上做专题汇报和发言,并被党刊《工作》采用;坚持每年深入各县区督导关爱工程实施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建设。并先后作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民生工程专项视察,深入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实地查看;坚持每年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全面推进关爱工作。连续两年召开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推进会、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并挂牌命名表彰了11个“市优秀留守流动儿童之家”。

四是建立宣传推进机制。我市通过强化“四个宣传”提高关爱工程、民生工程的知晓率,扩大留守流动儿童受益面。通过在妇联网上开设民生工程专栏、在电视台和《日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新闻网络上刊登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的相关信息强化媒体宣传,营造了有利于关爱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为活动室(家)统一制作宣传栏、设置醒目宣传牌、配送杂志架、影集等物品拓展场地宣传,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积极创设条件;通过连续三年举办全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者培训班扩大项目宣传,提升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者的工作水平;通过组织四大领导班子深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慰问、招募“爱心大使”、志愿者服务、举办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深化社会宣传,不断提升关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关爱留守儿童从你我他做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留守流动儿童服务体系调查报告,希望你您喜欢,上公文站,发现学习。

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是一项关系儿童健康成长、家庭幸福和谐、社会稳定发展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我市积极探索关爱留守流动儿童的工作机制和模式,努力构建融家庭、社会、学校教育为一体的多方位的关爱服务体系,留守流动儿童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一、构建关爱服务体系的探索与成效

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教育、管护这个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命题,我市经历了一个探索、推广、实践、有序推进、健康发展的过程。2005年,我市由文明委牵头,在三县3个乡镇开展关爱“留守孩子”工作试点。之后,妇联、教育、关工委、团委等相关部门各自为阵,发挥优势。2007年,市妇儿工委争取市政府重视支持,在全市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去年,又将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纳入政府民生工程。通过建立“四项机制”、完善“四种模式”、打造“四个品牌”,形成了“党委重视、政府主导,妇联协调,各方共管”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关爱服务体系。

(一)“四项机制”推进,倾心构建关爱服务体系。

一是建立领导责任机制。2007年,经市政府第95次常务会议研究,明确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由各级政府妇儿工委牵头实施,宣传、教育、卫生等12个部门为责任单位,以“十百千”行动(每个县区在留守流动儿童集中的村、居、校建立10个“留守流动儿童之家”、培训100名班主任或临时监护人、聘请1000名“爱心家长”)为载体,开展关爱活动。市财政每年拨付15万元关爱工程专项经费。2010年,在省妇联的支持下,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又纳入了政府的民生工程,省财政为每个活动室配备2万元的物品,由市妇联牵头组织实施,各县乡镇长为责任人。目前,首批17个乡镇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已建成。市、县区和民生工程项目乡镇三级组织领导机制的完善为构建关爱服务体系提供了有效保障。

二是建立目标管理机制。在7个文件中确立目标:在市政府办公厅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妇女儿童工作的意见》、《关于实施“五项工程”解决“两纲”重难点问题的意见》中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作为重点工作纳入其中;在《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一五”规划》《市妇联关于开展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创建活动的意见》中确定了建立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的目标措施;下发的《市妇儿工委关于组织实施留守流动儿童关爱工程的方案》、《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市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管理考核办法》使我市的留守流动儿童工作有章可循,有效管理,有序运行。

三是建立调研督查机制。我市坚持“以调研出思路、以督导促提高、以交流带发展”增强关爱工作力度:坚持每年到各县区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全面开展留守流动儿童情况调研。撰写的《市农村留守流动儿童问题调研报告》,分别在省人大调研和市政协社情民意座谈会上做专题汇报和发言,并被党刊《工作》采用;坚持每年深入各县区督导关爱工程实施和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建设。并先后作为市政协主席督办提案和民生工程专项视察,深入各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实地查看;坚持每年组织交流观摩活动,全面推进关爱工作。连续两年召开了关爱留守流动儿童工程推进会、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民生工程现场观摩推进会,并挂牌命名表彰了11个“市优秀留守流动儿童之家”。

四是建立宣传推进机制。我市通过强化“四个宣传”提高关爱工程、民生工程的知晓率,扩大留守流动儿童受益面。通过在妇联网上开设民生工程专栏、在电视台和《日报》、《新安晚报》、《江淮晨报》等新闻网络上刊登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建设的相关信息强化媒体宣传,营造了有利于关爱工作的舆论氛围;通过为活动室(家)统一制作宣传栏、设置醒目宣传牌、配送杂志架、影集等物品拓展场地宣传,为吸引更多的孩子参与积极创设条件;通过连续三年举办全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管理者培训班扩大项目宣传,提升了留守流动儿童之家、活动室管理者的工作水平;通过组织四大领导班子深入农民工子女定点学校流动儿童活动之家慰问、招募“爱心大使”、志愿者服务、举办教育知识讲座等形式多样的关爱活动深化社会宣传,不断提升关爱工作的社会影响力。

(二)“四种模式”联动,不断丰富关爱服务内容。

我市充分整合社会资源,采取四种关爱模式,为关爱服务体系建设持续注入新鲜活力,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阵地服务式。我市针对留守流动儿童放学后、双休日、节假日等管教“真空时间”,在学校、乡镇、社区(村)等留守流动儿童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先后建成9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家)。特别是今年纳入民生工程后,除在学校新建255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后,又依托乡镇综合文化站建立17个留守流动儿童活动室。这一举措使乡镇文化部门和妇联实现了共同参与、资源共享、互相促进、一举多赢。各活动室(家)在管理方式上科学规范,做到“三齐全”,即家长儿童档案齐全,活动管理制度齐全,场地设施设备齐全。在活动内容上做到“三关注”,即关注心理健康,通过开通亲情电话、设立师生“悄悄话”室、心理咨询站等为留守流动儿童疏导心理问题;关注实践锻炼,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兴趣学习、表演活动、外出锻炼游览等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自我展现、乐于交流的平台;关注安全保护,通过举办法制讲座、“少年模拟法庭”、安全教育课堂等活动增强留守流动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他们的自我保护能力。此外,我市在留守流动儿童较为集中的学校,创建了84所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其中有8所分别被评为全国和省留守流动儿童示范家长学校。肥西县还建立了行知寄宿制“留守孩子”学校,在校生共300人。

二是结对帮扶式。目前,我市已建立了一支由教师、律师、“五老”人员、社会工作者、大学生等组成的留守流动儿童志愿者工作队伍,全部登记在册。这些爱心家长分别与留守流动儿童开展“1+1”活动,为每个孩子提供心理疏导、作业辅导、生活帮助等服务。特别是长丰县组织全县1300多名机关干部与留守儿童爱心结对,定期送去亲情关爱,实现贫困留守儿童关爱全覆盖;市妇儿工委创造性地组织36个成员单位与优秀儿童之家开展“1帮1”结对帮扶活动。每年“六一”期间,各成员单位分别向所结对的儿童之家赠送电脑、图书、运动器械等价值十几万元的款物,有力推动了我市留守流动儿童之家的建设。

三是项目运作式。我市瑶海区三里街和庐阳区汲桥社区“快乐儿童俱乐部”是英救会与妇联合作的社区儿童福利项目。各级妇联依托项目资金,不断在形式上、内容上、手段上创新,现已形成“儿童自主参与、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成熟的管理模式。孩子们自己选出的图书管理员,自主制定的图书阅览、器材保管、卫生值日等制度,全程自我管理和服务的实践,提升了孩子的素质和能力;组建的绘画、作文、舞蹈兴趣小组,陶冶了留守孩子的情操,使他们的课余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创办“儿童宣传队”、《社区儿童报》、“社区儿童论坛”、“助我成长亲子论坛”等为流动儿童带来自尊、自信,成为留守流动儿童工作中的一朵奇葩。三里街“快乐儿童俱乐部”先后接待了省内外以及英国、朝鲜等多个国家和香港、成都等26个地市代表团参观学习,《人民日报》、《日报》、电视台等多家媒体都曾予以报道,英国王室安妮公主也对俱乐部给予了“你们让儿童有了‘宾至如归’的感觉”的高度评价。俱乐部里两名流动儿童还应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中国儿童中心/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邀请,参加了《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01-2010年)》执行中期的评估。

四是部门联动式。我市充分利用和盘活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妇儿工委成员单位的职能作用,形成关爱合力。市教育局切实保障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学权利,专门下发《关于做好在市区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文件,使我市成为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阶段入学“门槛”最低、手续最简化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秋季,我市农民工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定点学校已达到100所,居全省各市首位,今年又在三县中小学建立了255个留守儿童之家;市文化局、市公安局开展校外网吧整治,不断优化校园周边网络环境;团市委组织共青团员、少先队员与留守儿童开展“一对一”结对互助活动;市妇联先后组织留守流动儿童参加全市“一起成长、感恩面对面”、“百名留守儿童看”、“好娃娃嘉年华”等活动,为留守儿童送去关爱。特别是纳入民生工程后,留守儿童活动室建在乡镇文化站,教育、文化、妇联、乡镇齐抓共管、形成合力,使留守儿童家里家外、校内校外均有人爱、有人管、有人教、有人护。

(二)完善学校教育机制,确保留守流动儿童享受优质的教育服务。

目前,由于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导致大量的农村留守儿童得不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随父母进城的流动儿童,因各种体制的限制,又难以享受到与城市儿童相同的受教育权利,即使完成了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也必须回原籍地参加高考。如何完善教育机制,均衡教育资源,使留守流动儿童都能享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必然要求。

一方面,要着力提高农村学校的办学质量,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倾斜,努力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使农村留守儿童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学校教育;要大力支持农村寄宿学校的的建设,对农村寄宿制学校提供经费支持,积极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的条件。另一方面,要完善和健全公平的社会教育机制,制订和实施有利流动人口的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让农民工与城市居民享有相同的权益,使随父母进城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与城市儿童完全平等的教育。

(三)整合社会资源,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

留守儿童长期远离父母,由于监护的不到位、亲情的缺失、生活的困难,容易引发安全、心理等各种问题。整合社会资源,形成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关爱服务网络,为留守流动儿童提供全方位关爱服务,是构建留守流动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关键因素。要大力开展留守儿童校外活动阵地的建设,在乡(街)、村(社区)层层建设留守儿童之家、留守儿童活动室、彩虹家园等留守儿童课余活动场所,不断丰富留守儿童校外的精神文化生活;要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组建由爱心人士和教师、心理咨询师、社区工作人员、大学生村官等各类人员共同参与的关爱服务队伍,为留守儿童提供亲情关爱、心灵抚慰、生活救助,弥补留守儿童缺失的亲情和缺位的监管,使留守儿童虽然远离父母,也能享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身心健康地成长。

(四)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环境,家长在留守流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完善家庭教育服务网络,加强家庭教育服务,提升家长和监护人的家庭教育水平,是促进留守流动儿童健康成长的家庭保障。目前,妇联系统创建了各种形式的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面对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开设家教课堂,但因家长忙于务工,或是频繁更换务工地点流动性太大难以组织。妇联、教育等部门要借助留守流动儿童活动之家、留守流动儿童家长学校等阵地,建立与留守(流动)儿童家长电话、短信联系等交流平台,通过上门家访、致家长一封信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创造性地开展有针对性的家庭教育指导活动,努力提高家长及监护人的教育素质,使他们承担起教育孩子的不可推卸的责任,为留守流动儿童快乐成长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环境。

留守流动儿童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出现并将在相当长时间存在的社会群体,构建关爱留守流动儿童服务体系,解决留守流动儿童问题,是一项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相信,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在社会各界的参与下,我国留守流动儿童这一特殊群体,一定会在祖国的大家庭里健康快乐的成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