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公文 > 事务文书 > 调查报告

重庆市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2013-12-11 04:09:42
相关推荐

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对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流动者本身,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据统计,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组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精神,全面掌握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近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组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241个行政村(含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现有中小学271所,小学教学班1314个,中学教学班533个;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xx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

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及监护人基本状况,调研组针对学校、学生和监护人分别设计了三类问卷。调研方法主要是问卷抽样、座谈和文献检索等,对县内三十二个乡镇所有中小学开展学校类问卷的调查,选取了28所中小学进行了学生类和监护人类问卷调查。这次调研共发放学校类问卷103份、学生类和监护人类问卷各1900份,共3903份,回收有效问卷3752份,回收率96.13%。在全县中小学共84126名学生中(不含民办学校和学龄前儿童),有留守儿童38726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6.03%。

从1985年中央1号文件打开了农民进城务工的大门,到20xx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的推动下,农村人口向城市(镇)转移的规模不断扩大。与此同时,人口的流动和转移也加大了城市对就业、住房、医疗、教育、交通和社区服务等许多方面的压力。我国现行的户籍管理制度和人口分割状况将这种压力转嫁给了流动者本身,这就使得促进城市发展的农村劳动力不能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待遇,不能享有国家提供的各种公共服务,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把子女留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随之而来。

据统计,目前全国“留守儿童”已超过2000万人,关于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为了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和中组部等七部委下发的《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精神,全面掌握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找准问题,分析原因并提出对策与建议。近期,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调研组采用问卷、访谈等形式,对全县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基本情况

石柱县是一个集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少数民族自治县、三峡库区淹没县于一体的农业弱县、工业小县、财政穷县。全县幅员面积3012平方公里,辖32个乡镇、241个行政村(含1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总人口5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3.98万人,以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2%。现有中小学271所,小学教学班1314个,中学教学班533个;全县中小学在校学生85831人,其中小学生5xx13名,初中生24951名。全县外出务工11万人以上,农村留守儿童(含学龄前儿童)总数达4万多人。

石柱县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问卷调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学习、生活、心理健康及监护人基本状况,调研组针对学校、学生和监护人分别设计了三类问卷。调研方法主要是问卷抽样、座谈和文献检索等,对县内三十二个乡镇所有中小学开展学校类问卷的调查,选取了28所中小学进行了学生类和监护人类问卷调查。这次调研共发放学校类问卷103份、学生类和监护人类问卷各1900份,共3903份,回收有效问卷3752份,回收率96.13%。在全县中小学共84126名学生中(不含民办学校和学龄前儿童),有留守儿童38726名,留守儿童占学生总数的46.03%。

二、调研的内容和结果分析

1、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分析:在1800多名随机抽调的留守儿童中,学习成绩在班级中处于中等或较差的占66%;上课时集中精力情况较差的占40.24%;如果考试没考好,认为自己平时不够努力的占67.3%,认为是没人帮助辅导功课的占17%;在学习态度上,听老师的话,比较刻苦的占52%,不爱听老师话占20.6%。统计与访谈结果表明多数留守儿童学习状况不太良好,自信心不足,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但部分留守儿童能独立自主的解决学习问题,能对呈现的问题作客观归因,学习态度比较端正。

2、留守儿童的生活和行为分析:

调研结果表明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时表现为不爱交往和从不交往的占52.21%;他们玩耍的内容中主要是看电视的占58.6%,自由玩耍的占28.8%,打麻将斗地主的占5.35%;中学生中经常和偶尔喝酒的占16.92%;与他人发生矛盾时选择以忍让方式解决的占25.4%;如果生病了选择让其自然好的占23.7%,打电话给父母的占16.7%;经常帮助家人做家务的占38.1%,偶尔和从不做的占42.85%;统计表明父母长期不能与孩子一起生活,无法从生活上照料孩子,从行为习惯上对其进行正确引导,对孩子的健康成长相当不利,从部分学校的典型案例中发现留守儿童有逃学、打网络游戏、结伴斗欧等不良行为,甚至出现了偷盗、吸毒、嫖娼、卖淫等违法行为。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留守儿童独立生活能力较强,能自主解决生活中的日常问题。

3、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分析:

通过数据分析发现,因父母外出打工感觉孤单寂寞的占54.2%,感觉不如别人的占18.6%,感觉受歧视和遗弃的占12%;想到父母所务工的地方读书和生活的占67.2%;遇到挫折时想念父母的占47.2%;很灰心、很难受的占35%;有77.6%的儿童担心父母在外打工会出事;平时遇到不顺心的事或与人有小的矛盾时容易生气的占70.3%;有心事向同伴诉说的占40.8%,憋在心里的占28.9%;父母不在身边影响最大的是情感孤单,占38%,学习没人指导监督的占29.6%。调查表明多数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不能得以及时疏导和解决,他们渴望完整的家庭生活环境,希望得到更多的亲情抚慰。

4、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及监护状况分析:

留守儿童监护分单亲、祖辈、亲朋和自我四种类型,调查显示,留守儿童由祖辈隔代监护的占50%;监护人的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占44.9%;小学及以下文化的监护人占了62%;认为监护时不出事,生活照顾好不生病就行的占52.5%;监护人在孩子的学习辅导方面较困难的占75.5%;孩子犯了错误采用打骂或不管的方式占59%;有31.5%的监护人没参加过孩子学校的家长会;临时监护人自我感觉做得一般和较差的占61.9%;有39.4%的监护人觉得孩子常表现出沉默寡言、多愁善感等情绪状态;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时采取不管或打骂方式的占52.5%。统计结果表明监护人的年龄结构、身体状况、文化程度限制了他们教养孩子的能力,不少隔代监护人同时须监护多个留守孩子,调查中我们发现六塘乡有一对老年夫妇,一共监管了14名学龄留守儿童,无论在精力还是时间上,均无法对多个留守孩子提供具体的学业帮助。多数监护人重养轻教,缺乏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引导,没有能力进行心理问题疏导和学习教育辅导。

5、留守儿童在学校的总体表现分析:通过对学校校长的座谈和问卷调查,有73.66%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总的表现情况差一些;有75.3%认为部分留守儿童的行为对学校工作的影响较大;有61.7%认为留守儿童应由父母带在身边进行监管;认为目前的留守儿童总体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和很差的占38.26%;有92.6%认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比较有差距。调查结果显示留守儿童的总体身心状况不容乐观,并逐渐影响学校的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

通过调研分析,我县留守儿童及监护人所呈现出来的比例偏高,生活水平低下,娱乐方式单调,与父母联系较少,收集和处理信息能力有限,适应能力强,能独立自主的承担简单家务,临时监护人能力有限,监管孩子多等特点,与我县农业发展水平低,工业基础薄弱,经济较落后,农村信息闭塞,人均受教育年限短等基本县情相符。

三、农村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

在此次调研中,我们发现留守儿童在学习、品行、性格、心理健康等方面与非留守儿童相比存在一定的问题。

1、学习问题。留守儿童在学习方面两极分化较为严重,少部分留守儿童能正确认识自己所处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学习态度端正,学习习惯良好,遇到困难能虚心向老师和同伴求助,学习成绩优良。但多数留守儿童学习不刻苦,上进心不强,学习主动性和自觉性较差,成绩欠佳,出现了厌学、逃学、辍学等现象。当留守儿童学习方面出现困难时,向家人求助的比例最低,这说明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与城市相比,监护人对孩子学习上的辅导相对少了很多。

2、性格问题。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于孩子的性格形成,父母及家庭有着极大的影响。监护人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又存在年龄和文化的差异,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代沟”问题更加明显,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出现了自控能力差、脾气暴躁、盲目、叛逆、自我中心、易受暗示等性格障碍;另一种为畏缩型性格特征,内向、孤独、胆小、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

3、心理问题。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长期缺乏亲情的抚慰与关怀,往往焦虑紧张,缺乏安全感,人际交往能力较差。同时,大多数留守儿童对家庭经济、父母健康和安全的忧虑,不希望父母常年在外打工,表现出对家庭完整和父母关怀的强烈需求。长期的家庭缺陷严重影响了留守子女心理的健康成长。当留守儿童面对烦恼与冲突时,他们需要畅通的倾诉渠道,更需要正确的引导。但由于远离父母,缺少了起码的与父母交流的机会,而监护人又无暇顾及他们的情绪情感变化,会引起留守儿童感情脆弱、自暴自弃、缺乏自信、悲观消极、抑郁、恐惧等心理问题。一旦形成了畸形心理,进行矫正教育则比其形成过程更艰难。

4、品行问题。外出务工的父母由于长期不在孩子身边,内心往往会出现一种愧疚心理,因此,他们往往对孩子采取一种物质补偿的方式,加大对孩子进行物质投资,这种投资在很大程度上只局限于单纯的消费,这种消费极易形成儿童的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的人生观,缺少勤俭节约的精神。又由于儿童和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宽容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由于心理问题导致品行问题,许多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监护人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逃学、早恋、抽烟、喝酒、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

远离父母的羽翼,留守儿童在缺失亲情的迷茫中彷徨前行,与非留守儿童相比表现出一系列比较严峻的问题。但是,并不是所有的留守儿童都是问题儿童,留守儿童身上所显现的问题并不都是因为父母监护缺失造成的。艰难而痛苦的留守同时也教会了孩子们独立生活的能力,许多留守孩子表现出果断、坚韧、独立自主、乐于助人等优良品质,他们在同伴群体的帮助下快乐而健康的成长着,也有许多品学兼优的好孩子。

四、问题形成原因分析

1、社会保障乏力。一方面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与这种户籍制度相伴而生的户籍内居民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使外出务工者不能将子女带到务工地入学,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2、父母关爱的缺失。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的亲子氛围。父母的关爱和抚慰是儿童“爱与归属”的必要条件,亲子教育的缺失,导致儿童对父母的抚慰、关注与爱的渴求缺失,这样易引起孩子一些不良的心理反应。由于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互动减少,因此亲子关系也会不同程度地疏远。而留守儿童的代管者只能对其实施温饱式的哺育,儿童从小缺乏爱抚和亲子间的情感交流,这样会使儿童早期社会经验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乏。

3、监护人能力有限。监护人特别是祖辈教育孩子由于观念和方法滞后,存在明显娇生惯养,放任自流的隔代教育倾向。

4、学校教育受到制约。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发展中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在学校生活中受到关爱和重视,需要通过教师、通过集体的温暖弥补其发展过程中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投入等多方面的制约,不能及时有针对性的开展学校教育活动。

五、对策与建议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这句满含感情的寄语,是温家宝总理写给一群农民工的孩子的。因此,全社会和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并切实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要充分发挥政府领导、组织、协调和保障优势作用,积极支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研究出台相关法规和政策,建立健全监测机制和监护网络,开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留守儿童作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时期的特殊群体,在留守儿童教育过程中所凸显出来的问题,需要得到家庭、学校与社会更加积极的关注和不断创新的解决办法。家庭力所能及的履行好教育子女的义务,学校和教育者应承担应尽的职责,甚至工作职责以外的关爱与付出,社会和政府必须从法律上、制度上整体的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协调和动员各级部门统筹加以研究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彻底解决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

根据留守儿童的身心特点,结合调研中的群众意愿,就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政府切实做好留守儿童教育保障工作

1、建立留守儿童教育机构。

2、从法规、政策等方面予以保障。

3、加大教育投资力度。利用教育投入资金,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首先做好以下工作:

(1)新建城镇中小学。

(2)新建、扩建农村寄宿制学校。

(3)加大教师培训、考评、奖惩力度。

4、发展县域经济,将农民工留在家乡就业。

(二)教育部门做好对留守儿童针对性教育工作

1、教育部门要了解全县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开展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专项调研,要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拟定教育措施,组织有成效的教育活动。同时还要加强师资培训,努力推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2、学校要建好留守儿童档案。

3、组织教师积极参与。

(三)全社会应共同关注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

1、努力将留守儿童转化为流动儿童。

留守儿童转化为流动儿童可能面临以下困难:

(1)父亲或母亲一方在城市务工可能因观念、居住环境、收入务工时间等原因,不利于留守儿童向流动儿童转化。

(2)流入地学校容量是否能满足民工子女入学需求。

(3)流入地的入学费用太高,限制过多,或者是办学水平有限,也可能导致家长不愿将孩子接到务工地就读

(4)留守儿童对转学之后新环境的适应难度、教学的非有效衔接、丧失家中的良好同伴关系等担忧,部分留守儿童自己不愿到城市读书。

2、民政局、统战部、工会等要积极争取希望工程、各类基金会及企业捐赠资金,发动地方政府、企业家、民间组织协助募集资金,要让更多的人关注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关心和支持留守儿童的良好氛围。

3、县妇联、团委要发挥自身优势,开展活动,维护儿童合法公益。

4、应在农村建立起村组教育和监护体系,可以考虑由基层学校和乡镇人民政府、村委会共同构建农村少年儿童健康发展的教育和监护体系。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