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公文 > 交际礼仪文书 > 致辞

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

致辞 2017-04-07 07:25:02
相关推荐

研讨会由于是针对行业领域或独特的主题,通常专业性较强,因此并非大众都能了解和参与的,因此研讨会通常由行业或专业人士参加,针对面较窄,参加会议人员数量不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研讨会由于是针对行业领域或独特的主题,通常专业性较强,因此并非大众都能了解和参与的,因此研讨会通常由行业或专业人士参加,针对面较窄,参加会议人员数量不多。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欢迎阅读参考!

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一)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人类已经有了几千年的文明史,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在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中走到今天的,世界是在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中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流交融、互学互鉴,是让世界变得更加美丽、各国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正确对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和现实文化,是我们必须把握好的一个重大课题。我认为,应该注重坚持以下原则。

第一,维护世界文明多样性。“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而不同是一切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世界万物万事总是千差万别、异彩纷呈的,如果万物万事都清一色了,事物的发展、世界的进步也就停止了。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扎根于本国本民族的土壤之中,都有自己的本色、长处、优点。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

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历史反复证明,任何想用强制手段来解决文明差异的做法都不会成功,反而会给世界文明带来灾难。

第二,尊重各国各民族文明。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本国本民族要珍惜和维护自己的思想文化,也要承认和尊重别国别民族的思想文化。不同国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红之别,而无高低优劣之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不分强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应该得到承认和尊重。

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

第三,正确进行文明学习借鉴。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社会土壤之中,都是流动的、开放的。这是文明传播和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在长期演化过程中,中华文明从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中获得了丰富营养,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丝绸之路的开辟,遣隋遣唐使大批来华,法显、玄奘西行取经,郑和七下远洋,等等,都是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生动事例。儒学本是中国的学问,但也早已走向世界,成为人类文明的一部分。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对人类社会创造的各种文明,无论是古代的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还是现在的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我们都应该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都应该积极吸纳其中的有益成分,使人类创造的一切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进行文明相互学习借鉴,要坚持从本国本民族实际出发,坚持取长补短、择善而从,讲求兼收并蓄,但兼收并蓄不是囫囵吞枣、莫衷一是,而是要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第四,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传统文化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受到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时代条件、社会制度的局限性的制约和影响,因而也不可避免会存在陈旧过时或已成为糟粕性的东西。这就要求人们在学习、研究、应用传统文化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新的实践和时代要求进行正确取舍,而不能一股脑儿都拿到今天来照套照用。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文以载道,文以化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

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和法家、道家、墨家、农家、兵家等各个思想流派相互切磋、相互激荡,形成了百家争鸣的文化大观,丰富了当时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虽然后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取得了主导地位,但中国思想文化依然是多向多元发展的。这些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精神世界,是始终深深植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之中的,同时又是随着历史和时代前进而不断与日俱新、与时俱进的。

中国共产党人是马克思主义者,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学说,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我们从来认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小康”这个概念,就出自《礼记·礼运》,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状态。使用“小康”这个概念来确立中国的发展目标,既符合中国发展实际,也容易得到最广大人民理解和支持。

总之,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温故而知新。知识有前人传承的知识,也有今人创造的知识。前人传承的知识积累了人们历史上对处理人、社会、自然三者关系的重要认知和经验,今人创造的知识形成了人们应对时代问题的智慧和探索。这两方面的知识对人类继往开来都十分重要。

在21世纪的今天,几千年来人类积累的一切理性知识和实践知识依然是人类创造性前进的重要基础。只有不断发掘和利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和丰富知识,我们才能更好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开创人类社会的未来。

预祝会议取得成功!

谢谢大家!

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二)

在国际社会激烈竞争中,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国家在世界倡导并实施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得到世界各国热烈响应和支持。在北京与张家口联合筹办世界第24届冬奥会的大好形势下,我们在张家口举办“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以实际行动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世界第24届冬奥会创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盛宴,谋划张家口和河北在当代的辉煌!

文化引领发展,认识决定未来。一个文化大国的崛起,必然伴随着对本国传统文化资源的重新认识与评估。因此,自21世纪迎来全球化的时代,国家民族的认同和象征物研究便成为一种显学。张家口市委、市政府发掘整合地域历史文化资源,创办“张家口·冬奥会与一带一路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世界这种潮流的具体展现。这项活动由南京大学发起,得到美、俄、蒙、日、韩、英、德、意、瑞典等九国学者响应,国内23所大专院校和12个社科研究机构学者及台湾学界的热情支持,届时将有海内外近百位学者欢聚张家口,堪称是一次国际文化交流的盛会。

历史的辉煌向来是激发后人凝心聚力、创新进取的力量。这次国际学术研讨会能在国内外引起这么大的反响,源于张家口历史与文化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与影响。站在全球的视野审视张家口的历史与文化,以张家口为枢纽和门户的张库大道,既是一条国际间和平交流的大道,也是一条商贾繁荣的大道;既是一条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大道,也是一条国际社会合作共赢的大道。她留给世人的不仅是国际间经济文化繁荣的历史硕果,还有在张库大道上所凝聚成的和平、交流、理解、包容、合作、共赢的丝路精神!这种精神,既是中华民族的珍贵文化遗产,也是人类共有的文化财富,对展现国家文化形象,深化欧亚、中东各国之间的当代友谊和交往,推动河北经济强省、美丽河北建设具有极其重要意义。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要通过专家学者们对张家口和张库大道历史文化的多角度深刻解析,助力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为世界第24届冬奥会营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浓郁文化氛围,探索张家口和河北切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最佳切入点,用学术引领将张家口建设成国际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实现冬奥会前繁荣,冬奥会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伟大的事业需要文化支撑,美好的未来需要吸取世界各地的先进经验去创造。海内外名家云聚,既是我们展现中华历史文化的机会,也是我们向海内外专家学者请教的机会。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讲话中说:“历史告诉我们,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事业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扎根中国大地、吸纳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独立自主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是正确的,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我期望张家口市要抓住这一难得机遇,借助各主办单位的大力支持,把这项挂届的国际学术研讨活动办得精彩而富有成效,在彰显张家口、河北和国家的文化形象的同时,用历史文化演绎出当代新辉煌,将国际学术研讨活动搭建成张家口乃至河北走向世界的桥梁和世界了解中国的窗口,创造出在国际文化交流中叫响河北和中国声音的文化品牌!

国际学术研讨会致辞(三)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来宾:

十月的甜城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值此美好季节,由XX师范学院、《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中国古代小说网共同主办的“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今天隆重开幕了。来自中日两国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欢聚XX师院,可谓群贤毕至,众英咸集,八方鸿儒,荟萃一堂。在此,我谨代表中共XX师范学院党委、行政和全体师生员工,向各位专家学者表示热烈的欢迎!

XX师范学院是2000年3月经教育部批准,由原XX师范高等专科学校、XX教育学院合并建立的一所省属普通本科师范院校。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6000余人,有教职工1333人,其中专任教师874人,正,副高职323人,硕、博士456人。学校控规2500亩,校舍34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709万元,图书资料130万册。设有14个二级学院,40个本科专业,覆盖九个学科门类,面向全国招生。学校建有XX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XX张大千研究中心”、XX省高校重点实验室“数值仿真实验室”等18个研究所(室)。2000年以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616项,在国内外刊物公开发表论文5233篇,出版专(编)著100部,教材115部。获各级各类教学科研成果奖220项,其中获省部级奖23项,市厅级奖90项。2007年,学校在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取得优异成绩。学校先后获得“XX省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XX省文明单位”、“XX省园林式单位”等荣誉,连续多年被评为“XX省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学校的发展目标是:经过10~15年的艰苦奋斗,把学校建设成为具有鲜明教师教育和地方特色、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具有重要影响的教学型本科师范学院。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比较活跃的一个领域。近年来,古代小说的研究呈现多元化的格局,众多专家学者从文化视野的角度进行解读、分析,推出了不少可喜的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校历来都十分重视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建设,重视小说的研究与创作,大胆引进人才,从财力物力上给与支持,从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断为师生的小说研究与创作搭建平台。回顾学校55年来的办学历史,已先后培养出黄济人、杨继仁、傅恒、张汝宜等知名作家,学校孙自筠教授创作的小说《太平公主》被改编为电视剧《大明宫词》,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赢得强烈反响。

这次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古代小说国际学术研讨会,是继1996年《明清小说研究》编辑部、XX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和XX师院联合主办的“96明清小说研讨会”后的又一次高规格、高水平的又一次盛会,必将进一步推动中国古代小说的研究,必将浓厚我校的学术氛围,对我校的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将起到直接推动作用。这次研讨会也是我校师生的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我们将虚心向来自海内外的各位专家虚心请教。恳请各位专家学者对学校的建设与发展提出宝贵意见。相信这次研讨会的成功召开,不仅能成为学术研究、探讨交流的盛会,也会成为促进我们感情交流、增进友谊的盛会。我们深信,XX师院有各位领导的厚爱,各位专家学者的大力支持,经过全校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一定会开创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最后,祝大会圆满成功!祝各位在内期间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