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公文 > 会议文书 > 会议方案

中秋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会议方案 2013-07-21 03:06:00
相关推荐

中秋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一:中秋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活动指导思想:

1、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2、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通过诵读古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2、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三、活动过程:

1、中队辅导员致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普天同庆,中国华民族共庆团圆的日子里,让我向在坐的同学们道一声,“中秋节快乐!”

2、中队辅导员简单介绍: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沉浸在浓浓情意中,诵读中华经典,祈祷家国平安。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月的喜庆之时,更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将中秋月夜点缀得浪漫迷人。值此中秋佳节,我祝愿大家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能够真正认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能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里进一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3.讲述中秋的由来、食俗。引入诵读。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附:中秋诗词:

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里的斜读xiá,这种音押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十五夜望月》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诗歌的意境,显得悠远而耐人寻思。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下独酌》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那一轮高挂天空的皎洁明月,自古就是人们吟咏歌颂的对像,中秋节的月亮,更令人有温馨的感受。而诗人李白的感受更是潇洒飘逸!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夜忆舍弟》

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更是幽清淡远,深情绵邈。诗人通过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

唐代诗人李朴的《中秋》中的明月形如宝镜,月夜静气氛谧,同时也描写了中秋平分秋色,描写了中秋的云衢通明。

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旅思》

台湾民谣《中秋旅思》中秋时团圆的日子,然而就像朱总理曾说过的那样“浅浅海峡,国之大殇”,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仍然漂泊海外,骨肉分离的两岸人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团圆。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

中秋不仅仅是庆祝丰收与团圆的节日,它更是我们缅怀先贤的日子,是我们怀念亲人的日子。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深情缅怀了革命烈士杨开慧,至今读来也令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公元1076年中秋苏东坡身在在密州,面对苍穹中一轮圆月,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不得意心情复杂而又矛盾,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信心。旋即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中秋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篇一:中秋经典诵读活动方案

一、活动指导思想:

1、知道中秋节的来历和风俗。

2、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通过诵读古诗,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活动目的:

1、通过活动,使学生对中秋节这一传统节日有更深刻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传统观念和意识,重视友情、亲情,理解“团聚团圆”在民族文化中的特殊意义,从而更加珍惜眼前所拥有的幸福生活。

2、通过诵读古诗,让学生从中深刻体会中秋节的意蕴,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培养学生的中华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三、活动过程:

1、中队辅导员致辞: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个普天同庆,中国华民族共庆团圆的日子里,让我向在坐的同学们道一声,“中秋节快乐!”

2、中队辅导员简单介绍: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在这特殊的节日里,我们沉浸在浓浓情意中,诵读中华经典,祈祷家国平安。

中秋节是欢庆丰收的节日,也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月的喜庆之时,更有“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将中秋月夜点缀得浪漫迷人。值此中秋佳节,我祝愿大家合家欢乐,幸福美满。

希望通过今天的活动同学们能够真正认识中秋节这个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能够在国学经典的浸润里进一步成为一个真正的少年君子!

3.讲述中秋的由来、食俗。引入诵读。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也称为仲秋节,团圆节,八月节等,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附:中秋诗词:

唐代大诗人张若虚的一首《春江花月夜》,被称为是“孤篇盖全唐”的杰作,闻一多称之为:“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一作“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通“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这里的斜读xiá,这种音押韵)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十五夜望月》

在唐代咏中秋的诗篇中,王建的《十五夜望月》是较为著名的一首。诗人在万籁俱寂的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诗歌的意境,显得悠远而耐人寻思。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入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月下独酌》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中秋那一轮高挂天空的皎洁明月,自古就是人们吟咏歌颂的对像,中秋节的月亮,更令人有温馨的感受。而诗人李白的感受更是潇洒飘逸!

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夜忆舍弟》

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

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望月怀远》

古人对月,有着深厚的感情,联想非常丰富。望月怀人,常常成为古诗词中的题材,张九龄的《望月怀远》更是幽清淡远,深情绵邈。诗人通过望月时思潮起伏的描写,表达了对远方之人殷切怀念的情思的。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中秋》

唐代诗人李朴的《中秋》中的明月形如宝镜,月夜静气氛谧,同时也描写了中秋平分秋色,描写了中秋的云衢通明。

中秋 李朴

皓魄当空宝镜升,云间仙籁寂无声;

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从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灵槎拟约同携手,更待银河彻底清。

《中秋旅思》

台湾民谣《中秋旅思》中秋时团圆的日子,然而就像朱总理曾说过的那样“浅浅海峡,国之大殇”,我们美丽的宝岛台湾仍然漂泊海外,骨肉分离的两岸人民无时无刻不在盼望团圆。

中秋旅思

孤影看分雁,千金念弊貂;故乡秋忆月,异国夜惊潮。

手未攀丹桂,以犹卷缘蕉;登楼悲作赋,西望海天遥。

余光中《乡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毛主席《蝶恋花答李淑一》

中秋不仅仅是庆祝丰收与团圆的节日,它更是我们缅怀先贤的日子,是我们怀念亲人的日子。毛主席的《蝶恋花答李淑一》就深情缅怀了革命烈士杨开慧,至今读来也令人荡气回肠,热泪盈眶。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问讯吴刚何所有,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忽报人间曾伏虎,泪飞顿作倾盆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公元1076年中秋苏东坡身在在密州,面对苍穹中一轮圆月,反思自己生活中的不得意心情复杂而又矛盾,但他对现实、对理想仍充满信心。旋即有感而发,创作了一首千古绝唱《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篇二:中秋主题阅读

中秋佳节是一个最有人情味,最诗情画意的节日:丹桂飘香,明月高悬,此时此刻,若能与亲人团聚,大家一起饮酒,品尝月饼,观赏明月,自然无比的惬意,真可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妙图景。

那年中秋

梁柱生

在一年的传统节日中,我最渴盼的,不是春节,而是中秋,最喜欢的,不是年糕,而是月饼。

老家在热带,热带的四季不明显,每年,当村口那个小卖部月饼飘香的时候,便知道中秋快要来了,尽管竹木还是那么蓬勃,天气还是那么燠热。

小卖部是镇供销社设在大队的一个分店,离学校不远,每天放学,不管口袋里有钱没钱,我都要到小卖部去呆一会儿,翻翻小人书,闻闻糖果的气息,打一回精神的牙祭。

中秋一近,月饼的香气就弥漫了整个小店,店里卖的,是清一色的广式月饼,月饼的馅儿,除了花生芝麻核桃瓜子外,还有当地人最爱吃的香料黑榄仁。月饼包装简单,十个一摞,用白纸卷着,月饼的油透纸而过,香气也跟着溢了出来。有人买了月饼,掰开来吃,那香气就浓得令人直咽口水。

那时我在念四年级,家贫,不到中秋那天,家里绝对不会买月饼,就是买,也只买一个,切成数块,几兄妹一人一角。

那天,我实在想过一下独自一人吃完一个月饼的瘾,就把以前的`旧课本捆了,拿到大队收购站去卖了两角钱,之后就兴奋地扑进小卖部去买月饼,可那个自称童叟无欺的店主却给了我一个缺角的月饼,我哪里肯干?正同他理论,进来一个人,我一看,是班主任韦老师,她手里提着一捆东西。我跟她打招呼,她只点点头,之后对店主说,买一摞月饼。我拿了那个有缺角的月饼正要溜出去,韦老师说,等等。之后把手中的那捆东西提到柜台上来,我一看,却是我刚才卖掉的课本。韦老师说,再穷也不要卖书,你把课本卖了,以后考初中,拿什么复习?说完,她把书和月饼塞给我,走了。

我在店里呆了半晌,不相信这是真的,等我反应过来,走出小卖部,眼前只有空荡荡的村路在朝前延伸着,我看了一下小卖部墙上的扯历,永远记住了这一天:1977年9月27日,星期二,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那夜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特别亮,皎洁的月光,照在身上,照在心里,直到今天??

(摘自《梁柱生文集》) (赏析 月饼,在现在人们眼中,已经是寻常的不能再寻常的东西,而在当时的艰苦岁月,却是难以得到的稀罕之物。又到中秋,不仅想起了当年那诱人的月饼,更让人回忆起当年的事情??正是这些铭刻在我脑海中的深痕,才让“我”永久的记住了那难忘的日子,记住了这一份难以磨灭的人间真情。)

又到中秋月明时

李学民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一轮明月,伫立窗前,藉月远眺,无不顿生思牵之心:或为故土,或为故人,或为一段挥洒不去的往事??仰望一天长月,既可寄情于怀,又可生发妙想,在久远的聚欢离愁别绪中,你在天这头,我在天那头,同瞻苍穹一月盈盈清辉。

古往今来,大凡羁旅之人,无不都与明月魂魄牵系、相生相伴,无论其大富大贵,抑或穷困潦倒,一望明月思乡之情顿生,再望明月则发思乡之作,因而就有了李太白床前的那一缕清辉,有了苏东坡的“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之叹,也有了无数游子心头的无限怅然:梦中无岁月,月下思故亲。

“月是故乡明”,这是中国人独有的乡土情结,只要血脉中流淌着炎黄人的血液,这种情结就无可替代,永难磨灭。在外国,特别是在西方国家,这种情况却大为不同:欧美人故土观念不深,居所迁徙,新旧分手,挥挥手而过,与平时也没有多大的区别,从骨子里面尚未生成这种情怀,只是偶然借此良宵美景,情人们花前月下散散步,彼此倾吐一下相互爱慕之意罢了。至于吉普赛人,更是流浪天涯,四海为家,一辆“大篷车”拉上全家就走,在他们的意识里很少有家的概念,甚或连国家的概念也不曾存在。月光再好,景色再美丽,那也无非是一个自然景色,与己无大涉,最多不过借机成为他们弹唱欢悦的陪衬而已。我们中国人不同,中国人将祖国、故土看作母亲,无论置身天涯海角、无论何时何地,故土给予中华子孙的那份山岳重、大海深的情思,斩不断、理还乱,刻心蚀骨,生死不渝。这种心绪,年少流落到台湾的作家余光中先生在其《从母亲到外遇》一文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大

陆是母亲,不用多说。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一片后土。那无尽的故国,四海漂泊的龙族叫她做大陆,壮士登高叫她做九州,英雄落难叫她做江湖。不单是那片后土,还有那上面正走着的,那下面早歇下的所有的龙族。还有几千年下来还没有演完的历史,和用了几千年似乎要不够用了的文化。”

这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赤子情怀!

我们中国人将故土的千里河山,家乡的亲朋好友,甚或自己读过的诗文字画,经历过的历历往事,统统都会装入银盘似的皎皎月宫:或把酒寄心怀于苍天,或置一缕乡思系明月,或独自散步于寂寂小径,吟唱怀想,泪洒衣襟。这就是中西文化背景及地域民情的迥异。明月对东方人来说,多迷惘,多怀想,多愁绪;而对西方人来说,则更多的是欢乐。

那就让我们中华民族,这份独有的绵长情怀亘古下去吧!持一壶老酒,掬一抔相思,对一江明月,遥祝祖国故土亲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赏析 中秋节的夜晚,碧空如洗,月圆如玉,人们最大的愿望常常是与亲人团聚,实现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们在把酒赏月之际,会情不自禁地想念自已的亲人,天上月儿圆圆,世间人也团圆。此时此刻,各人有各人的心情,各人有各人的梦。多少人有梦,就会有多少人望月。)

那年的中秋节

丁大卫

独自蜗居在异乡的小城,转眼又是一年的中秋节,心里总是不由地升腾起淡淡的思乡之情。往事悠悠,独有那年的中秋节令我难以释怀。

那年是1980年,我刚上小学一年级。那时的我,一到八月,便盼呀盼,就像现在盼望开奥运会一样盼望中秋节的到来。那时也只有在中秋节我才能吃上白米饭,还有才能如愿得到一个小小的月饼。

记得那年中秋节一大早父亲就到邻村借了5斤谷子舂成米。午饭后母亲便把它

们煮成了一大锅米饭。香喷喷的米饭还未熟就惹得我直咽口水。那时我想就是没有任何的下饭菜我定能吃下它两大海碗的。母亲看我的馋样,便对我说:“你去供销社买两个月饼来后就可以吃饭了”。然后递给我1元钱。我小跑地到供销社买了两个红纸包的月饼,然后就往回赶。在回家的路上,我经不起月饼那股香甜的诱惑,便撕开一个咬了一口、两口、一个、??最后两个月饼都被我“消灭”在肚子里。回到家里,我欺骗母亲说买月饼的钱被我给弄丢了。母亲听后显得很生气,她二话不说,抓起一根吓鸡用的竹棍,就给我的大腿狠狠的一下,钻心的痛让我哭喊着跑到家背后的水塘边的玉米林里躲了起来。眼看夜幕降临,我又冷又怕,于是就溜到院子里的草堆里又躲了起来。不一会儿,蹲在草堆里的我不知不觉地睡着了??

半夜时分,睡梦中我感觉有一丝光亮,我努力地睁开眼睛才知道是睡在床。在恍惚中我看到母亲坐在床边一边流眼泪一边嘀咕:“你咋个要骗妈妈啊,你说被你吃了我就不会打你的,饭妈妈给你舀在床边,还有月饼??”

第二天我睡醒后才知道,母亲知道我买月饼的钱弄丢后,就到路上寻找。后来到了买月饼的地方问,才知道我骗了她。于是她又花了一元钱买了两个月饼回来,于是便到处找我。最后找到我她流着泪把我背了回来。而那一个中秋节晚上她什么也都没有吃??

一晃又过去了二十多年。月饼也由红纸变得五花八门的精包装。我也吃了多个品种、不同味道的月饼,让我一点都提不起兴致,虽然我一直在努力寻找童年月饼的味道。童年的中秋节也犹如一枚青橄榄永驻我的心间难以释怀。如今的我与和父亲母亲相隔百里之外,一年难得几回见面。母亲有时会打来电话,问及一些我的近况,她知道我忙,始终没有开口问我中秋节是否回家,但我知道母亲是想我了。母亲知否:我也想奔腾的牛栏江和故乡的云,聆听到她真切唤儿的乡音??

今年的中秋节,母亲是不是又站在村头的路口,在眺望我回家?

(摘自 中国作家网) (赏析 父母一辈子为我们做儿女的操碎了心,但老了却享受不到儿孙绕膝的天伦之乐。时光匆匆,转眼又到中秋,不知父母有增添了多少皱纹,多少白发。有空常回家看看,为了父母,也为了求得自己心灵上的安宁。)

篇三:中秋诗词

中秋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在历史的长河中,描写中秋节的诗句也是数不胜数,其中更是不乏瑰宝,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流传至今。下面是从历代诗词中节选出的与月亮、中秋节有关的名句。

中秋节的诗句--苏轼

说到有关于中秋节的诗句,不得不提到宋代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这首词仿佛是与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它的意境光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一般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好的享受。

李白的《古朗月行》,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宋词

《水调歌头》(宋)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中秋见月和子由》

明月易低人易散,归来呼酒更重看。堂前月色愈清好,咽咽寒螀鸣露草。卷帘推户寂无人,窗下咿哑唯楚老。南都从事莫羞贫,对月题诗有几人。

古诗

苏轼--《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李白--《关山月》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秋宵月下有怀》--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王建《十五夜望月》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

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中秋节的诗句--现代

(台湾)彭邦桢:月之故乡

水里一个月亮,天上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一个在天上。

思乡(散文诗) 余光中

今夜,妈妈的手抖落了。

九天的星星,月亮,也在妈妈的手里,悠悠晃晃。 今夜的儿时,骑在牛背上的我,

听妈妈说:

月亮是银色的牧笛,

月饼是画在天上的月亮。

映在眼里。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