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古诗文 > 古籍

苏轼为何会在庐山写出《题西林壁》这样哲理深刻的诗文?

古籍 2022-11-07 10:59:07
相关推荐

诗文,在苏轼的笔中,不仅可以抒情、议论,还可以说理,而苏轼的这首《题西林壁》,便是如此,他将诗与人生哲学巧妙地结合起来,令读者百读不厌。

苏轼写这首《题西林壁》,是在宋神宗元丰七年,也就是1084年,被贬黄州的苏东坡改迁汝州任团练副使。

不论是黄州团练副使还是汝州团练副使,都是一个闲差,也没有什么的权利,因此苏轼在去往汝州的路上时间充裕,有时间欣赏一路优美的风景。

在经过九江的时候,苏轼与好友参寥一同游览了庐山,庐山的雄伟与与千变万化让苏轼颇为感慨,于是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庐山,其雄伟和壮观自不必说,李白早在《望庐山瀑布》中便写出其磅礴的气势: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写完这首诗后,似乎再也没有人能够超越这首诗,后来的徐凝也写过一首七绝《庐山瀑布》,虽然这首诗写得也不错,但是和李白的相比,便逊色的多。

苏轼同样贬低徐凝的这首诗,所以,在这位大文豪看来,既然无法超越李白的诗风,那便另辟蹊径,以不同的视角描绘庐山的美。

庐山,峰峦起伏,丘壑纵横,苏轼置身于群山之中,每走一段路途,都会呈现不同的风景。

站在庐山脚下,抬头仰视便能感受到庐山之雄壮与雄奇;

登上庐山之巅,云雾缭绕,俯视万物,便又有一种一览众山小之感。

所以,不论身处庐山的正面亦或是侧面,都能领略庐山独一无二的美。只因每个人欣赏庐山的视角不同。

可是,无论横看、侧看还是远看、近看,庐山的真正面目始终不能完整地看清,正如盲人摸象一样,每个人只看到了庐山的局部,于是这才有了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因为自己处在庐山之中。

这不由得是我们想起了影响苏轼一生的“王安石变法”,王安石变法本是为了改变北宋建国以来积贫积弱的局面,但是很多文人却看出了其中的弊端和不适之处,苏轼便是其中的一位。

这场轰轰烈烈的变法仅维持了16年便宣告失败,对于这场变法,苏轼可以说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他清楚地看出这场变法的弊处,却也无可奈何,只得被贬离京到杭州任通判一职。

可以说,王安石变法苏轼看的一清二楚,只因为他是局外人,他能更客观而公正地分析出变法的利弊,而王安石则是真正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的一生超脱而具有独立的人格,从不人云亦云,他没有仿照李白的诗风,而是换个角度将这首《题西林壁》写得颇有理趣,充满了生命的哲学,这与他高超的思想境界有关。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6)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3-09-26 06:34never give up[江苏省网友]IP:3389673337
    庐山的幽静和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思索相得益彰,使他能够创作出如此经典的《题西林壁》。
    顶36踩0
  2. 2023-08-03 11:18『只如初见』[陕西省网友]IP:3392942215
    在庐山的独特氛围中,苏轼深入思考人生的意义,写下了《题西林壁》这样哲理深刻的诗文。
    顶8踩0
  3. 2023-06-10 16:02杨春华[澳门网友]IP:3407176095
    庐山的山水秀美,营造了苏轼思考人生的环境,从而写出了《题西林壁》这样的哲理作品。
    顶9踩0
  4. 2023-04-17 20:46依墨[贵州省网友]IP:3405832229
    苏轼对自然景观的观察和思考,使他能够在庐山创作出如此具有哲理的诗文。
    顶38踩0
  5. 2023-02-23 01:30绚烂了一季的流光[广东省网友]IP:2099629745
    庐山的清新空气和静谧环境,让苏轼心境开阔,写出了如此深刻的诗文。
    顶0踩0
  6. 2022-12-31 06:14简、单[安徽省网友]IP:737879779
    苏轼的灵感源自庐山的壮美景色,激发了他写出了《题西林壁》这样哲理深刻的诗文。
    顶0踩0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