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古诗文 > 古籍

诗中不仅有画 还有哲理 苏轼的经典佳作《题西林壁》

古籍 2022-11-06 19:33:41
相关推荐

《题西林壁》是宋代文豪苏东坡写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中描写了庐山的美景,进而阐发出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这首诗流传极广,诗中的最后一句“只缘身在此山中”更是家喻户晓。到底是什么样的遭遇,让苏轼看到庐山美景想到了哲学命题,这还要在诗中寻中答案。

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其中,这一点很好理解,同样的道理早已被总结为警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再往深层次想一下,辨识事物要靠主观和客观的相互作用,看待问题、解决问题都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去思考,才有可能不犯错误。苏轼用他游览庐山的经历,说明了这个道理,受到大家信服。

苏轼在元丰年间曾经游览过庐山,在游览过程中他写了四首和庐山山水有关的诗。从这几首诗中可以看到苏轼的创作脉络,从游览到观察再到认识,把日常的积累上升到理论高度这样一个过程。庐山是名山胜地,山中美景无数,作为一个游客初次游览肯定会有眼花缭乱的感觉,为了记住这里的美景只能多走多看多记。在这种情况下,苏轼想到了哲学命题、人生哲理,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对庐山有了初步的印象之后,苏轼突然发现,他依然“不识庐山真面目”。这一点也很好理解,如果大家有临摹字画的经历就会对此深有同感。面对一幅作品,看了无数次之后,觉得已经记住了全部细节,但到了临摹的时候才发现根本没有记住。苏轼写出的就是这种情形。“不识”是因为“初识”,这其中隐含了苏轼想要表达的另一个观点,认识能力的提升是需要过程的,这个过程在短时间内无法完成。作为博闻强记的大才子,能够说出这样坦诚的话语,苏轼的性格看上去有些可爱。

顺着苏轼的思路继续分析,在山中看不清楚庐山的真面目,那么离开庐山就真的能够看清楚了吗?这个问题苏轼没有回答,需要读者自己分析。小编认为,即便是离开庐山也无法辨识庐山的真面目。人的认知需要过程,人的理解也需要过程,将认知和理解转化为自己的思想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这很像在学术研究中遇到的种种问题,《题西林壁》中还包含了治学的道理。总而言之,别看这首诗只有28个字,如果要分析得面面俱到,估计可以写成论文了。

苏轼在仕途之上遭受打击之后,四处漂泊,他肯定会反思自己的遭遇。在反思过程中,他把眼中的景色融入心中的感慨,由此就有这首流传千古的哲理诗《题西林壁》。

拓展阅读

墨色由浓转淡,画虚实结合山水,王原祁绘《千山苍茫》

记录诗人和音乐家的邂逅,共同追忆开元盛世,留下唏嘘感叹

取法元人意蕴,融入明末装饰性技法,查士标绘《山水册》

他在国人心中活了2000余年,他的作品光辉不灭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4)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3-08-21 04:39誋兢洛沫[山东省网友]IP:3407161746
    诗中的画和哲理相得益彰,让人起了欣赏诗词的兴致。
    顶3踩0
  2. 2023-06-10 08:22〆﹏囬眸丶烂漫的幸福ゝ[天津市网友]IP:1744718818
    读完这首诗,我对苏轼的才华和智慧佩服得五体投地。
    顶0踩0
  3. 2023-03-30 12:06以诚相阅[海南省网友]IP:3407369424
    《题西林壁》是苏轼的经典之作,令人叹为观止。
    顶8踩0
  4. 2023-01-17 15:50冰逸龙儿[火星网友]IP:762374920
    这首诗真是博大精深,融合了画、哲理和苏轼的才华!
    顶3踩0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