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文网

聚文网 > 古诗文 > 古籍

“上承两汉 下启隋唐”南北朝时期的战争诗歌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古籍 2022-10-22 10:11:31
相关推荐

“敕勒歌,敕勒川,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首人们耳熟能详的《敕勒歌》正是华夏大地那段南北分治时期的战争诗歌。通过对鲜卑部族的平日描写,侧面反映出这个早期游牧民族在时刻准备着战争。

和人们印象中的不同,天下大乱的末世为历史带来的不仅仅是无止境的战争,这些时期的文人们同样书写出了具有时代特色的宏伟诗篇,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瑰宝。

可以说,我国古代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诗歌这种文学载体自然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迅速发展。

一、 战争诗歌的内涵

1.广义

关于战争诗的具体内涵,目前学界提出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一种是从广义出发,包括描写战争本身和相关内容的诗歌。

其给战争诗圈定的范围很宏大,同时也很抽象,让人在研究实践中很难恰如其分地把握好战争诗与非战争诗的界限。

有的学者认为,战争诗歌是对军事战争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整体性的观照,而军事战争诗不仅仅是指那些描摹边塞风光、边塞战争,或是面对外敌入侵时文人表达忧国情怀的诗歌,还应包括围绕战争的外交活动及和亲、备战与纪功、从军与闺怨、任侠与游猎等诸多题材的诗歌。

上述这些诗歌都应纳入军事战争诗的研究之中。战争诗的范围也被其进一步扩大,但有过于宽泛之嫌。

2.狭义

另一种是狭义上的概念,主要指直接描写战争的诗作。持狭义概念观点的多是一些年轻学者,究其原因,很大一部分是因为随着战争文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战争诗的概念被更加精细化。

人们开始强调战争诗的独特价值。在著作《魏晋南北朝战争诗文研究》中指出,前人的研究范围有些过于宽泛,应该以此为基础,适度缩小战争诗的研究范围。

如果对战争诗的界定不够精准,势必会影响战争诗自身价值的挖掘。所以有学者把直接描写战争的作品作为主体,把间接描写战争的作品当成补充,采用更精细化的方式展开魏晋南北朝战争诗的研究,将战争诗的概念向内收缩了一定尺度。

力求体现战争诗的价值,这是与前人研究的一个不同之处。之前的学者看重“广”,而有人更看重“精”。

二、对唐代战争诗歌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对唐代战争诗的影响首先表现为诗题的继承创新和创作群体的进一步扩大。第二点表现在思想主题的拓展与深化上。

1.开创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战争诗书写的主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英雄情怀,开了游侠少年誓死报国的先河。

二是功名主题,无论是统治阶级还是普通文人的功名意识都是极其强烈的,他们渴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建立一番功业,不光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与价值,也是为了报答君王的信任和人民的恩情。

三是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深刻的忧患意识,如曹操的《蒿里行》、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等一系列叙写乱世图景的战争诗为后世的叙乱诗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叙写模式。

杜甫的《北征》、《无家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作品中对于战乱的记述就借鉴了魏晋时期战争诗的手法,忧患意识、家国情怀也贯穿杜甫诗歌的始终。上述是当时诗歌最集中书写的几大主题,也是唐代战争诗的主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申和扩展,赋予新的时代特色。

魏晋时期,由于文人自我意识觉醒,诗歌风格开始发生变化,结构趋于多样,刻画的人物形象逐渐鲜明。文人战争诗既注重内容上的充实性,又在一定程度上追求形式的华美。如曹植《白马篇》、曹丕《燕歌行》、曹操《蒿里行》等。

到了南朝,战争诗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受当时浮靡文风的影响,战争诗也具有了一丝轻柔的意味。唐代战争诗在此基础上继续发展达到了顶峰,成为唐诗中独树一帜的诗歌种类。民歌采用较为直白的场面描写。

没有过多的文学渲染,运用大量口语、俚语和俗语,颇有几分妙趣,情感表达较为直接,这是和南朝文人战争诗的明显不同。就算和南朝民歌相比,北朝民歌的风格也极为不同,北朝民歌平铺直叙,流露出北方民族的粗豪之气。

而南朝民歌则似雨后春风拂人面,更为细腻柔情,具有江南烟雨的朦胧之美。北朝不光男子英勇尚武,巾帼不让须眉,女子也豪气冲天,战争诗中塑造了典型的女性英雄形象。

2.巾帼英雄

如《广平百姓为李波小妹语》:“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如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儿那可逢。”李波小妹骑射技术一流,走上战场丝毫不胆怯,这种自信源于对自身实力的认可,也与成熟的心理素养有关,这样的女性形象和南朝诗歌里的截然不同。

南朝战争诗里的女性角色未曾真正地走上战场投入战斗,她们只是在家等候战士归来,为他们的凯旋而庆祝。北朝战争诗中塑造得最为鲜明的女英雄形象就是《木兰诗》的主人公木兰。

木兰本是一位普通的女子,纺布织衣,不辞辛苦地劳作,后因“可汗大点兵”、“木兰无长兄”而“从此替爷征”,她在准备好武器装备之后,义无反顾地踏上了疆场,体现出她善良孝顺、保家卫国的精神。

她从“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危险境地中得以全身而退,可见其骁勇善战、武艺高强,且具备一定的军事素养,这说明了北方民族尚武的精神深入人心。最终木兰为国家立下了战功,“归来见天子”却不愿接受封赏,只求回乡与亲人团聚,这又体现了木兰的爱国情怀和高尚的人格。

不是为了荣华富贵而是为了保家卫国才选择奔赴战场。当她回到家时,家人们高兴极了,整个家庭又焕发出新的生机,木兰也恢复了自己的女子身份,开始穿上新衣,梳妆打扮,这时别人才知道原来她是一位女子。

诗中塑造了几近完美的女英雄形象,和男性的豪情壮志相比更加深入人心。无论是北朝的文人战争诗还是北朝的民歌常常流露出与生俱来的自信,诗歌呈现出一种昂扬奋发的气势,虽然也有对战争艰苦环境的描写,但最终都能被克服。

三、凄凉的南朝

南朝的战争诗却很少洋溢着如此的自信,多是对战争环境进行描绘,营造凄凉的氛围,或是描写战争惨烈的场面,在诗歌的最后表达自己报效国家、报答君恩的心志,显得多了几分悲壮。

1.政治局面的特色

这和南北对峙中北朝逐渐占据上风有着根本的联系。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的社会背景,能够梳理出战争文学的发展脉络,更为准确地把握魏晋南北朝战争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了解其对于后世诗歌创作的影响。

文人的精神世界通过魏晋南北朝战争诗展现出来。首先反映出文人的家国意识,当国家出现危机时他们能够挺身而出,为了保家卫国而奋不顾身,因为他们对于自己的家园有着深沉的爱护之情,而战争破坏了他们的家园。

所以当战争发生时文人会产生厌战情绪。其次表现出文人的伦理意识,受宗法分封制度的影响,家庭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基本单元,故当战争发生时,征夫远离家乡、奔赴前线会产生浓烈的思乡情绪,而妇人虽然留在家乡却因思念丈夫而引发闺怨情绪。

再次流露出文人的忧患意识,文人们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上述思想意蕴相对应着产生了相应题材的战争诗。他们在诗歌中恣意地抒发自我情感,抒情上以个体抒情为主。

南朝时情况较为复杂,刘宋时期战争诗呈现出新的特点:一是延续拟乐府诗题以及其固有的内涵,如拟作《从军行》在诗歌中表达建功立业的愿望;二是私人制作了鼓吹曲辞,打破了政府的垄断权力,使得鼓吹曲辞的创作有更多自由的余地。

刘宋的鼓吹曲辞内容更加多样化,情感表达更加丰富,不再是单一枯燥的颂帝德;三是刘宋时期没有战争经历的文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通过模拟前代的经典战争诗歌作品来抒发个人情感。

2.代表性文人

鲍照可以说是这一时期,具备典型时代特色的诗人代表。齐、梁、陈三代具有相似的特点,由于这一时期实际上过战场的文人少之又少,利用虚拟想象和引经据典来进行诗歌创作和抒发情感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这种方式成为这一时期战争诗创作的主流。文人尤其惯用汉代历史典故,有强烈的汉代情节,这是对汉代强大政治实力的倾羡与向往,这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在与北朝的对峙中南朝长期处于劣势。

入北文人以王褒和庾信为代表,他们的战争诗既打着南朝文学的烙印,又具有了北方文学的气息,是文化交融的产物。南朝尚文的风尚与北朝尚武的风尚相对立,随着隋唐政治上的统一、南北民族的进一步融合,南北文学互为补充。

总结

南北朝战争诗歌,将写作技巧与真情实感融为一体,构成文学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战争文学的后续发展,为唐代战争诗的发展繁荣营造了必要的文化氛围。

在古诗盛行的盛唐时节,出现了不少以边塞诗闻名于世的军旅诗人,例如王昌龄、高适等等。后人不仅仅能从“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等满怀豪情壮志的诗句中窥视到那时武人豪迈的胸襟,也能从中品出来自南北朝时期独特的文化陈酿。

阅读剩余内容
网友评论
显示评论内容(6) 收起评论内容
  1. 2023-09-22 11:58兰香沁心[西藏网友]IP:1729958176
    南北朝战争诗歌见证了华夏民族的坚韧不拔。
    顶0踩0
  2. 2023-07-28 15:40依依光年[安徽省网友]IP:736392660
    战乱血泪的背后,南北朝战争诗歌燃起了人们对和平的渴望。
    顶10踩0
  3. 2023-06-02 19:22曲水不流觞[上海市网友]IP:3400891909
    南北朝战争诗歌流淌着令人心痛的往事。
    顶18踩0
  4. 2023-04-07 23:04他说她几席凉薄叹世人丶|[四川省网友]IP:2083048300
    承接前代,启发后来,南北朝战争诗歌永不磨灭。
    顶3踩0
  5. 2023-02-11 02:47忧天[山东省网友]IP:1947035639
    南北朝时期的战争诗歌描绘历史的坎坷变迁。
    顶0踩0
  6. 2022-12-17 06:29张非在此[香港网友]IP:3407038542
    破碎的王朝,颠沛流离的战争诗歌。
    顶0踩0
相关内容
拓展阅读
最近更新